線上刷卡分期
    
    公 司 位 置
接近地標:
 本公司離下面地標距離:
 承德路 橡木桶:約 200公尺
 孔子廟:約 100公尺
 圓山捷運站:約 270公尺
 花博圓山館:約 350公尺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■音響器材維修保養,安裝服務!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  ■■■ 免 卡 分 期 ■■■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  本網站最佳解析度
請以 1280x720 以上之畫素開啟本網站,可得到最佳畫質。

最佳瀏覽器:GoogleChrome
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      閱讀 2750次
 

 

文•郭漢丞 圖•郭振榮

曾經聽過許多朋友抱怨,怎麼音響越來越貴,而且漲價的幅度遠遠超過加薪的速度,實在不成比例。這個現象背後自然有複雜的因素,但音響漲價的最直接來源就是國外原廠定價提高,國內代理商也不得不跟著漲價。這次試聽的First Watt M2後級擴大機,身價雖然也不算低,但如果說出它的品牌來源,與美國Pass系出同源,那這個價格可比Pass親民得多了。怎麼同樣來自美國、來自相同音響設計師的器材,價格會差這麼多?這當中有許多道理,也代表著音響產業自我省思的一股新力量。

Hi End的動力來自DIY

什麼樣的省思?什麼樣的新力量?我記得很多年前Audio Research的創辦者William Johnson說過一句話:「Hi End的動力來自DIY。」也就因為這番話,八十年代風起雲湧的Hi End廠家幾乎都是小公司冒出頭,Nelson Pass也是其中之一。那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,真空管勢力受到電晶體的衝擊,開始有了變化,電晶體夾帶大功率優勢,不斷對真空管發動攻勢,一百瓦、五百瓦、一千瓦一路向上衝,搶盡真空管的風頭,而在廉價入門機種上,晶體機也以更低廉的成本,殺入中小功率真空管機的市場,音響界開始出現爭議的聲浪:究竟真空管機比較好聽?還是晶體機比較好聽?

 

這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,因為好不好聽是個主觀的答案,在發燒友社群當中,各有各的主張,可是在真空管與晶體的爭執當中,出現了這麼一位奇人,也就是Nelson Pass。當大家都努力把晶體機做得又大又重,拼命往大功率的世界衝的時候,Nelson Pass偏偏設計了一部Aleph後級,功率不超過50瓦,但重量卻比一般兩百瓦後級還重,強調純A類放大線路,後來還設計了X系列與XA系列,講究「單端平衡」,這個專有名詞講起來還真是不合邏輯,單端就是單端,怎麼和平衡扯上邊?Nelson Pass就是這麼一位傳奇人物,就算他講的新名詞很難一下子就懂,理論基礎也與眾不同,但他所設計出來擴大機你可不能不聽,因為用稀奇古怪的理論設計出來的後級,聲音還真是不錯。

 

非商業化的First Watt

說起Pass,現在已經是美國Hi End的代表品牌之一,在台灣出名二十多年,自然身價也漲了不少。Pass會越來越貴,自然是按照市場法則在走,供需理論決定了品牌的身價,這件事情不是Nelson Pass可以插手的。可是Nelson Pass確實是一位可愛的音響設計師,他還是不能忘情用簡單的設計製作優質後級的想法,對他來說,Pass已經是商業化的品牌,設計本身有所本,製作與行銷的環節更是成熟,所以他不能在Pass品牌底下設計「有所妥協」的器材。該怎麼辦?Nelson Pass想出了一條「非商業化」的道路,就是從DIY社群這條路走。

 

Nelson Pass最初做First Watt的品牌,想法很簡單,就是要給音響DIY族買回去玩,所以他把每一個設計都弄得像是「專案」,從放大模組開始,由他發想可能的放大線路,在網路上公佈設計內容,有興趣的人可以按圖索驥,自己洗電路板、買零件兜出一部器材。可想而知,連電路板都要玩家自己洗,玩得動的DIY族自然少,但這一個個First Watt的計畫倒是引起不少的迴響,討論越來越熱烈,於是請Nelson Pass洗公板的呼聲越來越高,這位玩心很重音響設計師自然順應民意,開始提供半成品套件,從放大線路到電源供應,甚至機箱都畫好圖樣,請購買者自行去電料行訂購。可是雖然半成品要DIY已經算很簡單了,有些DIY初哥還是不滿足,乾脆拜託Nelson Pass整機組裝,這樣最省事,於是First Watt便從DIY跨入「整機出貨」的新品牌了。

 


具有實驗性質的產品

雖然我手上這部M2後級已經是First Watt組裝的完成品,可是正如同Nelson Pass自己所言,First Watt並不能算是「商業作品」,甚至是非常具有實驗性質的產品。First Watt這個品牌其實來自美國音響寫手Dick Olsher的名言:「擴大機的第一瓦是最重要的一瓦!」後來有人延伸這句話,說成:「如果一部擴大機的第一瓦聽起來像垃圾,誰管這部五百瓦的後級聽起來怎麼樣。」也因為這句話,Nelson Pass在1998年開始了First Watt的研究計畫,他戲稱這是「餐桌上的把戲」,因為他設計的後級都是「不尋常」的小瓦數晶體後級。輸出功率小到有多不尋常?試聽的M2輸出功率在8歐姆阻抗下是25瓦,阻抗4歐姆時輸出功率則為40瓦,這樣的功率還算「正常」,但是看看他們家其他產品,像是F2後級輸出才5瓦,F3後級才10瓦(4歐姆阻抗降到7瓦),這樣的輸出功率怎麼看都像是單端管機的規格,但Nelson Pass做的卻是不折不扣的晶體後級,您說,First Watt奇不奇特?

 


打開M2後級的機殼,尺寸最大的元件就是變壓器,選用加拿大Plitron製品,搭配橋式整流,功率放大分立兩側,左右分離,功率晶體選用MOSFET,這些設計怎麼看都非常Pass,但是M2看起來比起一般的Pass內容顯得更為簡潔,更少的用料,代表成本相對低廉,所以First Watt可以賣得比Pass便宜,而相對小得多的輸出功率更讓Pass與First Watt有著明顯的市場區隔。Nelson Pass的設計邏輯很清楚,他認為小功率後級很容易透過純A類放大線路搭配無負回授(或很小的負回授),做出很好的聲音,而他設計First Watt的初衷並不是「商業化」,而是「實驗計畫」。

 

被動式電壓增益失真更低

怎麼樣的實驗?Nelson Pass設計了一系列小功率純A類放大線路,譬如F1與F2後級是電流放大(Current Source)無負回授,F3使用晚近推出的JFET功率晶體採單端一級放大,F4則是無電壓增益與負回授的推挽電流放大,M2則是採用MOSFET功率晶體,每聲道用一對,First Watt特別重視增益級的工作線性,如此一來他們可以不需要負回授修正,就能達到失真很低的功率輸出。

寫到這裡似乎看起來有些不清楚,看不出M2和傳統純A類後級的差異,簡單講,Nelson Pass為M2設計了一個被動式電壓增益級,驅動功率晶體的效率比較低,但卻比主動式電壓增益級的失真低得多。也因為電壓增益採用被動式設計,所以幾乎不需要額外的調整,線路就很穩定。此外,為了讓M2聽起來更有「真空管味」,Nelson Pass還加上一對JFET作為輸入緩衝級,讓輸入阻抗維持在100k歐姆。

First Watt還有一項特別之處,就是擴大機的製作。Nelson Pass特別解釋說所有First Watt的器材都是他和他兒子與外甥一起製作的,而且他還說他兒子與外甥都還在「學習」階段,技術還不夠純熟,可是每一部First Watt的器材最後都經過Nelson Pass親自測試檢驗並實際聆聽,才能夠出貨給用家。以Nelson Pass在Hi End音響圈的名氣,還這麼認真地親自品管,這樣的精神彷彿又回到了80年代音響車庫工業的時代,每一部器材都是設計者的精心傑作,更增添了First Watt的收藏性。

 

 


室內樂小品非常有味道

關於M2的設計與製作大概講到這裡。面對這麼一部25瓦輸出功率的晶體後級,該搭配怎麼樣的喇叭?一般說來高效率的號角喇叭應該是優選,不過我在U-Audio的試聽室搭配了Triangle Antal、ProAc Tablette三十週年紀念與Admonitor Silver Reference喇叭,其中Triangle效率最高,Tablette與Admonitor都算不好推的書架喇叭,可是M2卻發揮得很好,就算我很拼命地操兵,M2還是穩穩地驅動喇叭,沒有出現過載失真,真是神奇的25瓦!雖然原廠建議大家搭配效率稍高的喇叭,但我推測那是指功率較小的F系列,這M2倒是搭配範圍較廣,畢竟在4歐姆阻抗下能輸出40瓦,這樣的功率基本上還算實用。

 

M2的聲音特質很有Nelson Pass的個人色彩,或許是因為他在解釋線路時講了「帶著管味」的文字,讓我聽起來感覺有那麼一點渲染。我不禁要與印象中的Pass比較,Pass後級的推力顯然比M2更讓人有信心,而且更具備權威感,可是M2卻顯得比較親暱一些,這樣的聲音特質來聽室內樂小品,非常有味道。我想舉歐陽伶宜的「貝多芬:衝突與重生」為例,由歐陽伶宜擔任大提琴演奏,廖皎含擔任鋼琴演出,這張唱片在亞門錄音室錄製,這個錄音空間我曾經去過,和傳統錄音空間不太一樣,吸音沒那麼重,反而殘響稍長,空間聲響比較活潑,透過M2聆聽,這種錄音鮮活的個性更為明顯。用M2推Antal聽op.66的「魔笛變奏曲」,大提琴帶著濃郁的共鳴形體,鋼琴顯有厚度,但卻不凝重,和諧而愉快地呈現音樂的旋律,那是捕鳥人帕帕基諾的快樂吟唱,改用大提琴與鋼琴表現。同一張唱片,換上Admonitor來聽,聲響更為明亮,空間感更為寬闊,不過樂器的形體略微縮小,聲音密度更為緊密。在換Tablette三十週年紀念來聽,大提琴比Admonitor更顯濃郁,但還沒有Antal那麼濃,聲音密度比Admonitor來得寬鬆一些,但密度還是很好,也更顯室內樂的親暱感。

有管機的味道

同一張唱片,用Audionet Pre1與M2驅動三對喇叭,表現出三種音樂風情,但共同之處是鮮活的音樂色彩與純度很高的音質,M2確實有些真空管機的味道,這種真空管味表現在大提琴上面最是明顯。光用「濃郁」來形容,有時候語意還不夠清楚,一般講到後級聽起來濃郁,很容易想到模模糊糊,解析力不夠的負面評語,但M2不是那種含混不清的後級,相反的,M2有很漂亮的音樂線條,音樂旋律的抑揚頓挫很有活生感,但M2刻畫出來的音樂線條不是生硬尖銳的,而是帶著柔和舒適的線條感。或者說,在濃郁中有細節刻畫,比較接近我聽「貝多芬:衝突與重生」這張唱片的感想,而適當的錄音殘響呈現,也很接近我去亞門錄音室的印象,閉上眼睛幾乎可以想見錄音的景象。

 

M2的真空管味主要表現在音質音色上,但是在控制力道還是很晶體的。我想舉小林研一郎與清水和音合作的「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」為例,這張錄音有著漂亮的空間感,鋼琴與樂團的比例控制得很好,樂曲一開始就是樂團Tutti與鋼琴強力的導奏,M2呈現出交響樂團Tutti的熱烈場面,但強奏之時音質不會粗糙,維持著漂亮的細膩感,尤其是弦樂部份與鋼琴相互輝映,弦樂群的表情很美,與鋼琴旋律的表情交織呼應。以聲響的重量感來說,M2表現得很好,但我心裡面還是不禁想著:如果換上Pass呢?可能重量感會更好,但M2的音質比較甜潤,比較有小家碧玉的嬌嫩,相較之下,Pass就更顯英雄氣概、力吞山河。

雖然我說M2的推力比我想像中要好得多,但M2還是驅動力有限的後級,U-Audio新的試聽室空間將近二十坪,而且是開放空間,所以當我把音量開得很大的時候,M2雖然不致於失真,但低頻的控制力稍有不足,音量太大會有些混亂,顯示過大的音壓對這部25瓦的後級還是有些負擔的,但如果控制在適當的音量下,或者搭配效率更高的號角喇叭,M2應當不會有這些限制,至少25瓦的輸出功率比單端真空管機只有個位數的功率,還是穩當得多。

值得收藏的大師之作

First Watt對音響迷來說算新面孔,但它卻是Nelson Pass的大師之作,而且從設計到製作都具備高度實驗性格,可是產品完成度卻非常高。25瓦的純 A類後級搭配上可能要稍微花點心思,但M2具備很高的音樂純度、適當的音樂密度與重量感,還有接近真空管機的柔和感,加上Nelson Pass親自品質管制,即便其功率無法與Pass相比,但大師親力親為的小品製作,使得M2更有Nelson Pass的個人風格,也增添了收藏性。

器材規格

First Wat M2後級擴大機
失真(1瓦):0.25%@1KHz
輸入阻抗:100Kohm
增益:14dB
輸入靈敏度:500m
阻尼因素:20
輸出功率:25瓦/8歐姆、40瓦/4歐姆
頻率響應:20Hz~25kHz(+0dB/-5dB)
銷耗功率:160瓦
建議售價:118,000元

進口總代理:進音坊
電話:(02) 2838-0729
網址:www.gloriaaudio.com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