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刷卡分期
    
    公 司 位 置
接近地標:
 本公司離下面地標距離:
 承德路 橡木桶:約 200公尺
 孔子廟:約 100公尺
 圓山捷運站:約 270公尺
 花博圓山館:約 350公尺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■音響器材維修保養,安裝服務!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  ■■■ 免 卡 分 期 ■■■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  本網站最佳解析度
請以 1280x720 以上之畫素開啟本網站,可得到最佳畫質。

最佳瀏覽器:GoogleChrome
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      閱讀 2711次

文•郭漢丞 圖•郭振榮

寫音響評論,經常要面對各式各樣的誘惑,多年下來我已經培養出「能伸能屈」的習慣,每每廠商出借優質器材試聽評論,聽著絕妙好聲的音響器材,總能滿足於當下的享受,把好聲音記在腦袋裡,然後依依不捨地把才努力調整好聲音的系統拆卸下來,把器材仔細打包還給廠商,在寫評論的階段則從記憶中挖掘出美好的體驗寫成文字,與讀者分享。可是這次NuForce送來最新Reference 18後級,我卻怎麼樣也拔不下來,終於還是破戒了,決定把Reference 18納入己用,成為新的參考聆聽標準,且聽我娓娓道來箇中樂趣。

拆不開的機箱

話說年初NuForce與編輯部聯繫,說有一部新的參考後級想送來試聽,本來要安排給主編林治宇,因為他是NuForce的忠實用家,早先買下Reference 9V後級,然後跟著原廠的升級,一路更換內部機板到V2,他還在想升級到V3SE,既然主編是用家,新的參考後級自當給主編試聽,但編輯部討論過後,認為新的Reference 18對NuForce來說意義重大,理當由我來試聽,所以在機器還沒送來前,編輯部已經做好試聽的安排。等機器送來,搬進來一個大木箱,我還頗為意外,因為NuForce過去的器材以輕薄短小著稱,相對之下Reference 18就是龐然大物了。雖然略感意外,但畢竟這是NuForce自家新的旗艦後級,跳脫既有格局似乎也理所當然,沒想太多,先拆箱準備拍照。

 

金屬箱體做工之精細,Reference 18堪稱第一,不管用眼睛看或用手指頭觸摸,都可以感覺到其製作之細膩。


木箱打開,內箱擺著一張瑞鳴的唱片「三國」,還是XRCD版,這是一張爆棚錄音,打擊樂威猛雄偉,顯然NuForce對自家後級信心十足,附上發燒錄音讓用家可以試牛刀。木箱看起來雖大,但Reference 18拆箱之後卻是精緻非常,我印象中的NuForce器材全都是小而美,但金屬箱體做工之精細,Reference 18堪稱第一,不管用眼睛看或用手指頭觸摸,都可以感覺到其製作之細膩。攝影編輯一邊拍照,我一邊欣賞著Reference 18,等待拍完外觀之後要來拆機,不過前前後後仔細端詳,糟糕,這Reference 18好像拆不得,宛如Star Trek太空梭一般的前面板,稜角之間容不下一個螺絲釘,左右兩側銀白色金屬板也沒看到螺絲,那上下兩側黑色金屬板總該可以拆了吧?對不起,也沒看到螺絲,只有背板看到四個螺絲釘,但憑經驗判斷光拆那四顆螺絲一定拆不動機器。這下麻煩,打電話去禮聲問,答案是「可以拆,但很困難。」怎麼辦,硬拆可能把機器弄壞,只好不拆請原廠寄給我們Reference 18內部照片,便宜行事。

聲音怎麼這麼好?

拆不拆機,雖可便宜行事,試聽可就不行了!那時編輯部來了不少有實力的喇叭,也有不少有實力的後級,我用Morel Octave Signature加上低音柱搭配,用Reference 18驅動,才第一張王健拉奏的「海頓大提琴協奏曲」,心裡馬上為之一驚,這部後級怎麼聲音這麼好?或者說,我根本還來不及意會Reference 18的聲音有多好,心思全都跟著王健的琴音飛揚了起來。這首海頓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樂句工整,結構對稱,充滿了古典之美,而這張DG的錄音細膩,樂團Tutti第一個音符出來之前,指揮湯沐海深呼吸一口氣的預備,點綴出錄音的活生感,Reference 18絲毫沒有遺漏錄音中的些微細節,而且樂團弦樂群一出來,充滿光澤的亮麗音色,還保有豐潤厚實的聲底,整體樂團聽來顯得和諧寬鬆,怡然自得的表情真是鮮活,而輪到王健Solo時,獨奏大提琴形體龐大而不散逸,凝聚卻不緊繃,與樂團和諧又愉悅地唱和著。我很享受地把第一樂章聽完,捨不得停下CD,又繼續把第二和第三樂章聽完,不到半小時三個樂章結束了,腦海裡還在回味縈繞的大提琴聲響。我這才心下暗自驚訝,這部Reference 18怎麼這麼有魅力,才剛開聲就如此吸引人。

 


價格與國外同步

NuForce這家公司雖然年輕,但他們旗下的產品線非常的廣,入門級的器材幾千塊錢就有,隨身聆聽的耳擴與DAC現在也很流行,萬把塊就能買到進階等級的NuForce前級或綜合擴大機,這些NuForce產品都屬於一般消費級,東西雖好,但很難說是Hi End,而他們家的綜合擴大機、前級、後級也都不算貴,十幾萬已經是NuForce很貴的產品了,唯獨這部Reference 18,身價超過三十萬,但與美金定價比起來,大約比美金匯率高一些,今年去慕尼黑音響展,也看到Reference 18,會場參考售價寫著4,000歐元,本來以為比台灣便宜,仔細一看才知有玄機,原來德國的定價是「一部」單聲道Reference 18,而不是兩部,但單聲道的Reference 18當然至少要買兩部啊,換算起來德國還比台灣貴一些。我猜德國代理商可能希望用家買Reference 18搭配多聲道,試想用日本環繞前級搭配五部Reference 18,不僅機器群壯觀,聲音應該頗有可「聽」之處。

 


不過Reference 18真正讓我驚訝的是:我從來沒有聽過這麼迷人的D類放大後級!雖然我們周遭到處都是D類放大的天下,手機、電腦、iPad等等靠電池的隨身聆聽設備,幾乎都要用D類放大,但對發燒友而言,Class D似乎永遠比不上Class AB,更不用說Class A了。我常覺得這是文字作祟,Class A好像代表A級,那AB級似乎就該比A級低一些,而向下走到D級,更是不用和A級比。懂電路的人不會這麼分,他們瞭解這些文字的意義,但一般用家望文生義,容易被字面意思誤導。其實這些類別只是放大電路的差異,和好聲與否沒有絕對關係。

自行開發的D類放大線路

可是話說回來,為什麼連發燒友都「尊A類,鄙D類」?難道發燒友都被蒙蔽了?當然不是,以工作原理比較,純A類自當優於AB類,AB類又該比D類好一些,但那是「理想值」,以最優秀的電路設計加上最嚴謹的製作,可能純A類還是最佳選擇,但這並不代表D類不能發出好聲。而NuForce可說是D類放大的專家,他們一開始就專注於D類放大,但他們並不是一般的設計,而是自行開發新的D類放大線路,而且他們並不是用現成的零件,而是仔細從電路原理一一糾錯,尋求好聲之道。

自己開發線路一定會比較好嗎?不一定,但現在大多數D類放大後級多使用現成的ICE Power,這個由B&O提供的放大模組性能很不錯,但是完全無法更動線路,設計者僅能針對機箱、電源供應或機內配線著手,ICE Power模組可是一點也動不得,設計上進步的空間受限。NuForce另闢蹊徑,倒也不是一帆風順,早先NuForce開發自家D類放大,線路本身還會發出高頻震盪,甚至會和家裡的遙控器相互干擾,後來美國原廠因緣際會,找到了現任技術長(CTO)袁大倫,研發之路才逐漸導向正軌。袁大倫何許人也?早年他就讀台大時,就曾經為音響雜誌撰寫專欄,當年VTL著名的管機天書翻譯也出自其手,只不過當年很多發燒友拜讀他的文章,看內容深入詳實,還以為袁大倫是老資格的DIY玩家,管機線路知之甚詳,勘誤除錯言之有物,沒想到當年大倫兄還在台大念書。台大畢業之後,大倫兄負笈美國,畢業後就在美國工作,沒想到多年以後還是回到了音響產業界,貢獻所長。

CTO談內部設計

因為Reference 18機器拆不動,便宜行事只能用在內部照片上,設計詳情我還是得要請教方家,於是走訪了袁大倫兄在台北的工作室。雖然目前大倫兄擔任NuForce的CTO,但人在台灣的他還要兼任NuForce的總代理,身兼兩職,但我則討個方便,不需要E-mail往返問問題,直接見面聊就是了。我第一個問題是:怎麼Reference 18聽起來比之前的Reference 9V3SE要好那麼地多?難道NuForce加了什麼仙丹妙藥,一下子就把Reference 18的功力提高那麼多?大倫兄畢竟是技術人,他很仔細分析了技術要點。一般純A類放大線路因為損耗很大,只有很少的電力轉化為功率,其他都是轉為熱能散失,但也就是這些損耗,讓純A類後級好聽,套用在D類放大也略有相通之處。他說D類放大其實就是「抽稅」很少的放大線路,大約95%以上的電力都能轉化為實際功率,這時候「適度地」降低一些效率,多「抽一點稅」,對聲音幫助多多。

 


那麼Reference 18降低了多少用電效率?大倫兄說大約是85%,比理想值略低,但用電效率還是遠高於AB類,而A類更是不用比了。可是為何適度降低線路工作效率可以提升音質?大倫兄說實驗上看出來漣波與噪訊都會降低,也因此讓音樂聽起來更純。這樣的技術分析輕描淡寫,但從95%到85%,這當中不曉得經過多少次的反覆實驗,才讓線路底定。不過關鍵的技術就藏在這裡!因為NuForce的線路是自己設計,交換式電源和放大線路是兩個部份,因此NuForce可以藉由調整交換式電源的「切換」(Switching)頻率,降低電源的噪訊,但是一般ICE Power則是把交換式電源和放大線路合而為一,而且無法調整。讀者看懂關鍵了嗎?別管那些漣波或噪訊值,NuForce之所以讓工作效率「適度」下降,就是要降低交換式電源的切換頻率,與放大線路相互配合,找到聲音最乾淨的「甜蜜點」,但是用ICE Power者就被模組限制住,不能調整了。

電路佈線最佳化

以體積來說,Reference 18並不算大,但卻已經比原本Reference 9V3SE要大一倍了。大倫兄表示Reference 18的電源供應下了重本,機板上的「電容群」可說是超額設計,這聽起來很合理,新問世的「參考級」後級,下重本理所當然,不過大倫兄在這裡透露了很不一樣的「祕密」。在Reference 18精美的說明書裡面寫著「Cross-Matrix Array」(CMA)這項獨家技術,我反覆閱讀這幾段英文,卻是越讀越不懂,搞不清楚這CMA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?大倫兄說那很正常,因為行銷部門想要為這項新技術取一個響亮的名稱,感覺是很高深的技術,但又不能把文字寫得太白,感覺上沒那麼厲害,所以名稱聽起來很厲害,但文字有點模糊。

 


可是究竟CMA是什麼?原來講的就是後級裡面使用的大量濾波電容,這個遠比P8更龐大的電源大水塘,基本上Reference 18好聲的動力來源,但真正突破性的發展還是CMA的設計。簡單講,CMA其實就是電路佈線的「最佳化」,而Reference 18所使用的方法和傳統電路最佳化的方法很不一樣,實驗之後發現非常有效,而且從來沒看過有其他擴大機採用類似的設計,所以NuForce想了CMA這個響亮的名字。說「最佳化」好像還是很模糊?大倫兄有仔細的解釋,我試著簡單明瞭地說。CMA的第一項最佳化方式就是讓電容器的路徑正負極相反,一般機板上的濾波電容總是+/-、+/-相連同向排位,讓電流順著走,Reference 18則是兩兩相反對向排列,好處在哪裡?因為路徑的改變,產生RF抵消的效果,大幅度提升了訊噪比,原本NuForce已經預期這樣的佈線合理化可以降低噪訊,但實驗還發現濾波電容充放電的速度加快了,這對音樂重播的暫態反應與速度感幫助很大。CMA講完了嗎?還沒,路徑相反只是NuForce實驗CMA理論的第一步,他們後來發現單單「相反」還不夠,還需要調整「適當」的角度,RF抵消的效果才會最好,那電容相對排列該調整幾度角?去看看NuForce提供的內部圖說不定可以猜得出來。

厚裝甲的鋁合金機箱

Reference 18的CMA技術可不是憑空想想而來,其實從前一代旗艦Reference 9進化到V.2,再進化到V3,其後還有V3SE,外觀變化不大,內部技術卻有許多進步。因為NuForce的D類放大線路是自家研發,第一代產品驅動力雖好,但線路穩定性還有可進步之處,因此V2加上了許多補強,降低線路干擾,接下來V3改變幅度比較大,到了V3SE多了所謂Sequential Linear Array,電源供應採「大水塘」策略的設計理念就出現了。而Reference 18因為機箱比Reference 9V3SE增加了快一倍,「大水塘」更有空間擴充,再加上內部線路配置調整,所以NuForce才會把新的電源供應稱為CMA。

Reference 18還有其他好聲的祕密嗎?有的,外觀上Reference 18看起來比起過去任何一部NuForce的器材都要豪華,漂亮的機箱當然吸睛,但Reference 18的機箱不僅是漂亮而已,對聲音也有幫助。原來Reference 18的箱體可說是「箱中有箱」,原本的箱體厚度和P8差不多,但因為濾波電容增加許多,所以體積增加,寬度加倍。但如果Reference 18尺寸只比P8寬一倍,視覺效果絕對沒有這麼漂亮,甚至會覺得箱體有些扁(因為變寬了),所以原廠加上了厚重的鋁合金外箱,底盤與頂蓋都相當厚重,緊緊地包住內箱,再加上重重鎖定,難怪我們拆不開,而複雜的鎖定則提供了優異的機械避震,大倫兄表示,Reference 18厚重的機箱提供了非常穩固的基盤,有效隔絕了震動,因而提升了聲音表現。總結來說,Reference 18不僅在線路上處處用心,處處觀照,在機械結構上也採取最佳化的設計,兩兩相乘,創造出NuForce新一代旗艦後級。

保守的數據規格

這麼一部單聲道僅9公斤重的後級,究竟有多大的能耐?原廠提供的規格寫得很保守,8歐姆負載時輸出功率僅175瓦,4歐姆負載增加為335瓦,如果阻抗掉到2歐姆,輸出功率一樣是335瓦。奇怪,這是NuForce的新旗艦,怎麼輸出功率看起來不怎麼大?這個數據是RMS,如果看看峰值輸出功率,就知道原廠給的數字很保守了。在8 歐姆負載時Reference 18的輸出峰值是325瓦,4歐姆增加為650瓦,而2歐姆負載時更倍增為1300瓦。這樣的規格如果換成其他廠商,早就宣傳自家擴大機是「千瓦等級」驅動怪獸了,但NuForce卻是保守地寫著175瓦,但也可以看出這家公司不太吹牛,規格數據可以信賴。

Reference 18還有一項規格很不錯,就是總體諧波失真,原廠標示0.01%。咦?這個數字很好嗎?不是有人標示到小數點十位數以下了嗎?Reference 18不過是0.01%,哪裡厲害?別忘了Reference 18是D類放大,一般說來失真率會比較大一些,NuForce做到小數點以下兩位數,已經是非常大的進步了。嗯,我聽到有人說總編只會誇獎NuForce,沒給足夠的參考,好吧,舉個實際例子來比較,Jeff Rowland用ICE Power搭配頂級機殼設計大功率後級,拿功率相近的Model 201來比較,這部D類後級的總體諧波失真標示0.05%,而Reference 18是0.01%。還有沒有可以比的?Reference 18的輸入阻抗為22k歐姆,Model 201的輸入阻抗為40k歐姆。

繼續閱讀:同價位中的最佳後級-NuForce Reference 18後級(下)

器材規格

型式:單聲道後級擴大機
類比輸入:RCA、XLR
輸出功率:175瓦/8歐姆、335瓦/4歐姆、335瓦/2歐姆
峰值輸出功率:325瓦/8歐姆、650瓦/4歐姆、1300瓦/2歐姆
頻率響應:20Hz~120kHz(-0.3dB/-3dB)
總諧波失真:0.01%
阻抗:22k歐姆
尺寸:17×2.95×15吋(W×H×D)
重量:16磅
建議售價:320,000元 / 對
進口總代理:禮聲
電話:0917-208000
網址:www.nuforc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