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刷卡分期
    
    公 司 位 置
接近地標:
 本公司離下面地標距離:
 承德路 橡木桶:約 200公尺
 孔子廟:約 100公尺
 圓山捷運站:約 270公尺
 花博圓山館:約 350公尺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■音響器材維修保養,安裝服務!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  ■■■ 免 卡 分 期 ■■■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  本網站最佳解析度
請以 1280x720 以上之畫素開啟本網站,可得到最佳畫質。

最佳瀏覽器:GoogleChrome
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      閱讀 3811次
 

 

文•郭漢丞 圖•蔡承融

雖然寫作音響評論也有一段時間了,但還有許多世界第一流的音響器材尚未親睹風采,和聽音樂一樣,總是有聽不完的好音樂,優秀的音響器材也是怎麼聽都聽不完。譬如這次試聽Kondo與Wavac就是一次全新的體驗,Kondo在真空管界素負盛名,也是擅長使用銀線的代表廠家,而Wavac則是此間代理商全茂最新引進的日本品牌,要把這兩大日本頂尖器材配在一起,確實是難得的聆聽經驗。

 

M1000 MKII不僅高電平放大很精彩,還附帶優質唱頭放大,但當天還有FM 222 MKIII唱頭放大器在,所以沒有搭配Kondo的唱頭放大線路。


 

Kondo M1000 MKII前級,採兩件式設計,電源與線路分離,確保聲音純淨無染。


旗艦等級試聽

其實Kondo與Wavac的前後級組合已經很令人興奮了,但全茂擺出來的陣仗更是威猛,這可是一套令發燒友稱羨的頂尖音響系統!喇叭用的是Kharma旗艦喇叭Grand Exquisite,線材則是Kharma與Siltech混搭,訊源呢?這可讓我這位作客聽音響的人有點失禮了,事前我還準備了不少CD,來了才知道沒有數位訊源,現場只有一部Transrotor Gravita TMD配上兩支唱臂,9吋Breuer Dynamic唱臂裝上Clearaudio Insider Wood唱頭,這可是前一代Clearaudio旗艦,另一支黃金版SME 3012唱臂裝的則是日本光悅Koetsu虎眼,也是光悅新一代的頂級唱頭,唱頭放大用的是瑞士FM Acoustic 222 MKIII,同樣是旗艦等級。

 

德國Transrotor Gravita唱盤搭配雙唱臂,唱頭則是Clearaudio Insider Reference與光悅Koetsu Tiger Eye,兩者交替試聽,因為唱臂調校的方向不同,因此室內樂多用Clearaudio,而大編制交響樂則換上Koetsu。


日本的傳奇之聲

對於資深的發燒友而言,Kondo早就是威震八方的器材,他們的產量非常少,按物以稀為貴的法則,Kondo的器材也都非常昂貴,但他們昂貴的很有道理,如果讀者們對Kondo原廠有興趣,可以看看賴英智的原廠專訪,我這裡就不再重複敘述。我對Kondo印象最深刻的經驗是在2006年的CES大展上,由於Kondo並不是音響大廠,而是強調超限量製作的極品,所以他們大多參加規模較小的T.H.E. Show,主事者近藤公康先生在現場負責播放音樂,我當時忙著採訪,走向前去問了相關產品的概要與價格,不一會兒就離開Kondo的展場,但第二天到了CES的記者室上網,才看到網站新聞已經貼出近藤公康先生因心臟病突發過世,不禁感嘆世事難料。還好Kondo的事業基礎已經打穩,繼任Kondo社長蘆澤雅基(Ashizawa Masaki)延續著近藤公康的理想,抱持著聲音工匠的理念,繼續在日本全手工打造著Kondo的傳奇之聲。

用純類比的線路實現追求音樂本質

至於全茂新引進的Wavac,雖然同樣是日系極品,但資歷就比Kondo淺得多,他們大約在2000年左右成立,現在剛好是他們的十週年慶,主事者伊藤讓(Yuzuru Ito)是一位懷抱熱情的音響工程師,他投入音響設計已經二十多年了,心中一直有個理想,就是把真實的音樂演出透過音響重現,但他設計線路多年卻發現新科技不能滿足他的理想,無論是錄音或音響設計,加入了越來越多的數位技術,但伊藤讓卻反而覺得數位技術扼殺了音樂的活生感,於是他開創了Wavac,要用純類比的線路實現追求音樂本質的理想。關於Wavac的介紹目前只能談到這裡,據說2010年台中音響展時原廠會應全茂邀請來台,屆時可以有更深入的採訪報導。

 

833強放管可輸出純A類150瓦功率,而且還是不折不扣的單端設計,保持音質音色的純度,同時擁有大功率,真是不簡單。


Kondo加上Wavac

這次全茂安排試聽的搭配是Kondo M-1000 MKII兩件式前級,加上Wavac HE 833 MKII這4件式大傢伙,加起來就是6大箱。Kondo M-1000 MKII是從過去經典的M1000改款而來,搭配的訊號管6742與整流管6CA4沒有改變,但內部線路經過進一步的修改,縮短訊號路徑,讓細微訊號的損耗更少,干擾也更少,據說整體機械結構與地線回路也經過重新設計。但我是來此做客試聽,沒能實地拆機看看,這些資料也是讀來的,但我相信M1000 MKII偉大之處並不在於線路有多麼地創新,而是Kondo用了數十年的時間把一個成熟的線路做到最好。有個專門研究線路的朋友說得好,許多線路的基本架構都已經存在,但每一個線路實際製作時都有很多難題,如何克服實際製作的難關,那才是真正的挑戰。像M1000 MKII這樣已經存在許多年的經典前級,網路上早就可以找到相關的線路圖,但就算依樣畫葫蘆,也肯定做不出真正的Kondo之聲,因為內部所使用的線路僅是基本,怎麼安排線路、搭配零件,那才是一點一滴實驗出來的最佳結果,不是光有線路就能做出好聲,這也是頂尖Hi End器材的Know-How所在。

 


「大功率」的單端直熱三極管架

另一個搭配的主角Wavac後級HE 833 MKII,地位僅次於旗艦SH-833,但原廠把這部HE 833 MKII當作創廠十週年紀念款式。Wavac最受矚目的特點,莫過於「大功率」的單端直熱三極管架構,一般單端直熱式三極管由於架構簡單,沒有推挽線路的交越失真,音質音色醇美通透,因而廣受發燒友喜愛,但單端設計受限於真空管的工作能力,輸出功率通常很小,譬如大家熟知的300B,輸出功率不過7∼8瓦,而2A3更只有3瓦,喇叭搭配有很大的限制。反觀Wavac,一樣是單端直熱三極管架構,輸出功率竟然有150瓦,這可就大幅超越傳統設計的限制了。

 


降低噪訊是大難題

Wavac怎麼做出大功率單端直熱三極管後級?答案似乎也不難,就是選用特殊大功率直熱三極管,HE 833 MKII用的就是833功率管,但如果答案這麼簡單,為何以前沒有人做,卻讓小功率的300B與2A3專美於前?原因是大功率發射管雖然有大功率的好處,但本身的噪訊也跟著提高,要拿來做聽音樂的後級,先要能降低噪訊,還要找到適合的訊號管驅動,再加上充足穩定的電力供應,每一個部分都是難題。同樣是單端直熱三極管架構,300B不過是8瓦,833則是150瓦,功率相差將近20倍,供電能力與噪訊處理難度相差多少,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。

 


用最簡單的架構追求最大的音樂動態範圍

以前我曾經在國外的音響展上看過HE 833 V1.3,一樣是833功率管,但少了HE 833 MKII的電源獨立供應,同樣是純A類150瓦,可見HE 833 MKII的供電餘裕度比起HE 833 V1.3還要更強。Wavac也是直接交連的信奉者,用最簡單的架構追求最大的音樂動態範圍,電源採用傳統的π型濾波加上扼流圈,從原廠現有的資料來看,HE 833 MKII的設計非常傳統,沒有驚人之處,但卻是處處著眼,譬如所有的管座都是鐵弗龍車製,接點則是黃銅鍍金,降低真空管接點的阻抗,內部線路配線也師法Kondo,全部都是銀線。超重量級的份量則是來自箱體,以6公分實心鋁塊直接CNC車製,配上Beta-GEL避震墊。

 

分離式設計的電源箱,上面的顯示幕開機時會先倒數,代表後級正在暖機,然後出現「Let's Enjoy Wavac HE-833 MKII」的的字樣,後級就可以快樂的唱歌了!


Grand Exquisite不是好推的傢伙

 

面對Kharma旗艦Grand Exquisite,我本來有些擔心150瓦的HE 833 MKII能不能挺得下來,但黑膠唱片一張張聽下去,我對這純A類150瓦的HE 833 MKII信心越來越夠。Grand Exquisite喇叭我在許多地方聽過,大多搭配大功率晶體機,譬如Boulder和FM Acoustics都是常見的好搭檔,但全茂這次的安排倒是第一次聽到用真空管機搭配。發燒友一般用大功率晶體機驅動Kharma不是沒道理的,這不是好推的傢伙,HE 833 MKII在真空管機之林,已經算是大功率的後級了,但與Boulder動輒300瓦、500瓦起跳,HE 833 MKII便要相形失色。

實際聽起來真是這樣嗎?150瓦夠不夠驅動Kharma?一開始我也不太能確定,因為Transrotor Gravita上面播放的是巴哈無伴奏小提琴,,雖然小提琴的聲音線條很漂亮,共鳴很好,旋律起伏之間流暢自然,但這樣單純的小提琴獨奏並不考驗後級的驅動力,而是在表現擴大機的質感。接下來我還聽了密爾斯坦演奏的「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K.218、K.219」、柯剛演奏的「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」,加上了交響樂團與小提琴合奏,HE 833 MKII的驅動力就小試了一下身手。協奏曲包括了樂團Tutti與小提琴Solo,編制大得多,HE 833 MKII驅動著龐大的Kharma喇叭,樂團Tutti絲毫沒有緊縮或退卻的感覺,而是自然地呼吸著,弦樂群有著龐大而健康的氣勢,大音量時適度的舒展,音樂強弱之間的對比聽來既清晰又輕鬆,我不禁閉上眼睛,享受著樂團與小提琴之間的對話,交織成一幅美麗的音樂畫面。

 


 


舒服、流暢、剛中帶柔的音樂性格

用協奏曲試當然只是個開始,不過一連串聽到這裡,可以對M1000 MKII與HE 833 MKII這套組合的音質有些概念。這是純真空管的前後級組合,有著很純很美的音樂質感,聽小提琴獨奏時線條清晰,但卻不顯得剛硬,音樂的空間感很好,襯托著獨奏者的形體顯得立體而浮凸,旋律的流動則是柔軟舒服的,整體營造出醇美流暢的音樂氣氛。在表現協奏曲時,樂團Tutti頗有份量,但卻沒有咄咄逼人的態勢,而是舒服的展現音樂的吞吐,聽莫札特的時候,音樂輕柔又帶有跳躍感,聽柴可夫斯基的時候那音樂的重量增加很多,但依然保有舒服流暢的輕鬆感。或者說,我當天所聽到的每一張唱片都帶著些許柔美的色彩,即便音量開得很大,那種舒服、流暢、剛中帶柔的音樂性格,表現出M1000 MKII與HE 833 MKII詮釋音樂的美感。

 


明亮的音樂色彩

光是兩首小提琴協奏曲,當然還不夠過癮,找出阿巴多指揮維也納愛樂的「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」,這是一首節奏感很強,很能表現貝多芬音樂份量的交響曲,第一樂章有一段很長的導奏,大約四分鐘之後才進入第一主題,但音樂很緊湊,很多人都不覺得過了四分鐘(這和馬勒第一號交響曲那長長的導奏感覺不一樣)。跟著阿巴多細膩的指揮,M1000 MKII與HE 833 MKII很能把箇中情境表達出來,強弱變換的動態對比自然輕鬆,彷彿阿巴多指揮時的手勢變化就在眼前,導奏結束時的長笛引導第一主題,輝煌而燦爛地展開,M1000 MKII與HE 833 MKII迸發出明亮的音樂色彩,開闊又輕鬆,我差點又忘了是來聽器材寫評論的,真想一口氣把這四個樂章都聽完。

 


整體均衡感很好

唉,好音樂真的是聽不完,在優秀的系統上更是想聽更多的唱片,或許這是M1000 MKII與HE 833 MKII搭配起來最大的魅力,我本想用音響迷習慣的術語來談這套器材,但坦白說這套系統調整得不錯,整體均衡感很好,尤其是LP系統與擴大機的搭配,彼此配合得很好,可以呈現出圓融的音樂顆粒,細緻之處彷彿也都經過精心打磨,中頻段的厚度與密度恰到好處,有著那麼一些真空管機的溫度,中頻稍微龐大而溫暖,但音場深度、高度、寬度依然非常優秀,兩者配合起來,彷彿所有播放的音樂都有了溫度。譬如法雅的「三角帽」,激昂的西班牙風情配上火辣的踢踏舞,音樂的畫面更顯熱力四射,聽得心情很興奮?又像是華爾特指揮的「馬勒第二號交響曲」,這是一張名版,但錄音效果並不是很好,在M1000 MKII與HE 833 MKII並沒有掩飾略縮的頻寬,但音樂的厚度卻得很好,把華爾特的沈穩持重精髓都表現出來了。還有Mercury那張出名的拜倫.詹尼斯演奏「普羅高菲夫鋼琴協奏曲」,類比母帶的氣氛很濃很重,但音樂的顆粒感與重量感,讓激昂的鋼琴協奏曲聽來格外興味盎然。

 


旁人難以模仿的最高價值

Kharma與M1000 MKII與HE 833 MKII的搭配,我本來心中有點懷疑的,但這麼多張唱片(還都是珍稀版本)聽下來,這確實是一個好搭配,我想也不單是搭配Kharma,應該說HE 833 MKII那純A類150瓦的驅動力道,理當可列入驅動力無礙的真空管後級,而M1000 MKII前級則讓整體音色更趨醇美。這次Kondo與Wavac的初體驗,讓人覺得真空管機還有無限可能,這套純管機的組合有著真空管的氣質,賦予音樂適當的暖意,但在此之外,那豐富的音樂細節、寬闊的音場表現、有密度的音樂顆粒……一點都沒有真空管機的老味,而是具備現代器材的高解析度。就頂尖的音響器材而言,各種音樂性能的比較可能相去不遠,但M1000 MKII與HE 833 MKII的組合勝在不僅各種條件均衡發展,更賦予音樂適當的溫度,感受演奏者的熱情,這種豐富的音樂情感表現,我想是旁人難以模仿的最高價值了!

 


廠商資訊

進口總代理:全茂
電話:04-2234-18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