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刷卡分期
    
    公 司 位 置
接近地標:
 本公司離下面地標距離:
 承德路 橡木桶:約 200公尺
 孔子廟:約 100公尺
 圓山捷運站:約 270公尺
 花博圓山館:約 350公尺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■音響器材維修保養,安裝服務!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  ■■■ 免 卡 分 期 ■■■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  本網站最佳解析度
請以 1280x720 以上之畫素開啟本網站,可得到最佳畫質。

最佳瀏覽器:GoogleChrome
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      閱讀 3272次

 

文•郭漢丞

U-Audio問:在Hi-End音響業界這麼久,你認為優秀的音響器材應該具備怎樣的特質?

C.H.答:
很簡單,我認為好的音響,就是要讓所有的音樂播放起來都很好聽,無論錄音品質如何!長期以來,我們都接受了一項命題,或者說是Hi-fi音響的迷思,大家認為不好的錄音,聽起來就會難聽,而好的錄音就會好聽,但是我要鄭重聲明,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,而我在MX-R上面的研發努力就是要證明好的擴大機,無論錄音如何,都必須悅耳動聽。

(停頓沈思)我現在想不出比較好的譬喻,但是我的立論是不好的錄音,會引發更多擴大機上面既有的缺點,所以音樂的重播會變得很糟,差勁到不堪入耳,所以我們要回到擴大機本身的問題來考慮,想辦法減少放大過程當中產生問題。
讓我們回到錄音的本質,每一張唱片的製作過程當中,要經過許多階段,從樂團安排、麥克風架設、配線、錄音、混音、母帶製作、壓片等等,每一關都可能牽涉不同的技術人員,任何瑕疵都會在當中發生,所以我們才會說優秀的錄音得來不易。但是在放大的過程當中,擴大機本身如果存在不好的因子,不好的錄音會讓這些問題更為嚴重。
 


有些音響評論會說:「這部擴大機太好了,所以你連錄音當中的瑕疵都聽得清清楚楚!」這個道理真是讓人費解,為什麼愛樂者花錢投資音響器材,竟是為了聽清楚錄音當中的瑕疵?這不合邏輯,從頭到尾的錯,我們怎麼告訴消費者,花了30,000美金的音響系統,只有少數優秀的錄音可以聽,怎麼說都不對。但是我又不希望設計出有音染的器材,像是單端直熱三極管,當中存在很多二次諧波失真,解析力不夠好,驅動力也有限,但可以讓所有音樂聽起來悅耳,這是用音染改變音樂本來面貌,好聽卻不真實。
 

當我想通了「好音響必須讓所有的唱片都聽起來好聽」的命題之後,MX-R的設計過程就大幅度提高聆聽測試的比例,我一直不斷聆聽,直到發現聽起來不好聽的唱片,找出不好的問題所在,反覆修正調整,所以這部MX-R後級前後花費四年多的時間來研發。在MX-R我們達到的成就,是要維持擴大機既有的強大驅動力、高度解析、高度透明感與動態對比,但即使遇到不好的錄音,依然可以擁有高度的聆聽樂趣,即使你知道錄音本身有些瑕疵,但音樂依然悅耳。

U-Audio問:這麼說起來,儀器測量在Ayre並不是最重要的考量?

C.H.答:
設計時我們使用非常數學的方式,仔細計算各個環節的相互影響,但同時我們非常重視聆聽測試。有點像是現代物理學,我們以為大家完全懂得原子裡面的結構,但事實上不然,到現在發現的結構越來越複雜,但是大家瞭解越多,就知道現代物理學的限制在哪裡,甚至認為我們所理解的物理學,比我們所不瞭解的真相還要少得可憐。

這和音響的設計很類似,當大家都知道基本的線路原理之後,似乎一切答案都很清楚,但實際上每一家音響廠商做出來的器材,聲音聽起來都有差異,表示測量的手段不足,無法清楚從數字來描述音樂重播的品質。
 

在我認識的設計者當中,有些人非常喜歡儀器測量,有些人則特別喜歡聆聽測試,舉例來說,像是Jim Thiel(Thiel喇叭的設計者)就是非常重視測量的人,而且做出非常好的喇叭。但David Wilson就是特別喜歡聆聽測試的另一個極端,譬如最近Wilson Audio推出的Max 2喇叭,在TAS和Stereophile都有試聽報告,尤其Stereophile,主觀試聽評論寫得非常好,甚至說是他們聽過最好的喇叭,但是在測試圖表上看起來卻不怎麼樣。在重視儀器測試與聆聽測試兩個極端之間,設計者必須做出取捨,我盡可能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。

U-Audio問:所以比較適合Ayre擴大機搭配的喇叭是……?

C.H.答:
這個問題很有趣,每一款喇叭都有自己的個性,但是在我的設計當中,Ayre擴大機可以搭配任何喇叭,並且獲得很好的效果。關於搭配的問題,舉例來說,單端三極管搭配某些高效率喇叭,播放弦樂四重奏時真是好聽得不得了,但是換上Led Zeppelin,聽起來就非常糟糕。

在我設計的過程中,各種音樂類型的播放都必須要達到Ayre設定的水準。就像花生醬加上巧克力是土司麵包的絕配,但人不能只吃花生醬巧克力配麵包,音樂也是一樣,我們不能要求使用者只聽某種類型的音樂。Ayre所設計的擴大機,一定要能重播各種類型的音樂,而不是某些音樂表現很好,其他音樂難聽的擴大機。所以Ayre的努力,都是要讓擴大機可以搭配任何喇叭,並且播放任何類型的音樂,都能表現悅耳動聽的內涵,同時維持音響所要求的動態、解析與透明度。

關於數位訊源的想法

U-Audio問:去年Ayre推出了SACD唱盤,你對於數位訊源未來的發展看法如何?

C.H.答:
關於DSD,我並不認為是最終的數位解決方案,到目前為止,PCM的發展已經到非常成熟的階段,而音響設計者可以針對PCM所公開的技術規格和特性,製作最佳的改良版本,但是DSD卻完全無法調整,因為技術規格並沒有完整的揭露。此外,在PCM錄音的過程當中,錄音工程師已經非常熟悉PCM,經驗豐富,他們多半有獨門的處理手法,以達到最佳的PCM錄音。但如果你要製作一張DSD錄音,即使像是Telarc這樣的大廠,他們只能使用Sony或少數公司推出的DSD錄音器材,而且幾乎不能做任何修改。
 


如果你到錄音室裡面看,即使他們使用完全符合DSD錄音的規範,在執行細部調整,譬如音量的平衡時,他們竟然要把DSD轉成PCM,然後再回到DSD,這不是很詭異的情況?此外,DSD還存在著一個問題,就是高頻噪訊很高。所以當你把DSD轉到PCM的時候,必須大量濾除這些高頻噪訊。在美國,還是有像Mark Levinson這類大力鼓吹DSD,認為PCM已經過時,只有DSD錄音最好的人,但是我並不同意這樣的看法。

事實上,過去十五年以來,絕大部分的錄音全部都採用PCM規範,而全世界所有的錄音室,都具備完整的PCM編輯與處理設備。現在我們看到DSD錄音出現,錄音室想要製作DSD錄音的SACD,代表他們必須把原有的PCM設備全部丟掉,換購全新錄音設備。即使只使用PCM,如果你聽過24bit/192kHz的錄音,你就會知道錄音效果有多好,所以我並不認為SACD是最終的答案。
 

此外,規格戰並不是今天才有,在唱片的時代,Columbia有33 1/3轉的LP,而RCA有45轉的規格,當年也是進行規格之戰,但決勝點在於究竟唱片是否能裝進「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」,所以Columbia的33 1/3轉勝出。SACD似乎沒有類似的特徵,能促使消費者改變購買習慣。或者說,我認為DSD根本是Sony和Philips想要保住高額授權金的「陽謀」,當年他們在CD的規格上賺了很多錢,到現在還在收費,所以他們想藉由DSD再一次壟斷數位規格的市場,但是我不認為他們會成功。

如果仔細思考DSD的內涵,你會發現DSD其實比較像是行銷用詞,而不是技術的專有名詞。問任何一位錄音工程師有關PCM的內容,他們隨時可以告訴你一連串完整的數位運作原理,但是問他們有關DSD,或許答案會是頻寬更高,或是取樣頻率更高,但是技術上和PCM究竟有何根本差異?所以我認為DSD比較像是為了保障權利金收入的生意手段。

但是我也必須承認,SACD聽起來確實有優於CD之處,我認為答案是他們使用比較好的A/D轉換,提高錄音的水準。你還記得1990年代推出的HDCD嗎?當時Keith Johnson確實讓許多人驚訝,HDCD竟然比CD還要好,但答案就是在專用的晶片,而且在製作時更為用心。Sony也非常厲害,為了SACD,找到加拿大的Ed Meitner,設計更好的A/D與D/A以提升聲音的品質。答案並不是DSD或SACD更好,而是他們在更前端解決了訊源的問題。

U-Audio問:可是Ayre依然推出了自家的SACD唱盤?

C.H.答:
我們推出SACD/DVD-A兼容唱盤,是為了因應市場的需求,其實我們等了很久,主要是等待軟體,剛開始的時候SACD唱片很少,唱盤和唱片的價格都很高,現在已經有合理數量的SACD專輯,而且價格也沒有過去那麼高,市場開始有需求了。你還記得以前我們推出的D-1 DVD-A唱盤嗎?即使到今天產品推出時間已經超過五年了,在美國還有音響雜誌把D-1列入當今最好的DVD唱盤之一,不過我必須承認,D-1在市場上賣得並不好。
 


Ayre最成功的數位訊源,應該是CX-7,我們用合理的架構,適度降低成本,提供市場優秀的中價位產品,相同的產品設計概念,延伸到CX-5xe上面,我們捨棄了一些會大幅提高產品售價的功能,譬如視訊的輸出,要達到高品質視訊處理必須增加額外的模組,這部份省下來,不僅成本降低了,也因為省略處理視訊高頻訊號的線路,內部干擾也降低了。

U-Audio問:在數位訊源的設計上,你認為好聲關鍵在哪裡?

C.H.答:
數位訊源包含數位與類比兩段技術,當然這兩個部份都很重要,可是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數位濾波。其實數位濾波影響音樂個性,並不是Ayre最先發現,實際上是Wadia最早嘗試。Wadia證明了數位濾波對音樂再生的影響,十幾年前他們的產品就已經有數位濾波切換的設計,我認為Wadia的發現是正確的,所以在Ayre的數位訊源上面,我特別提供不同的數位濾波選項。
 

CX-7e與C-5xe背後都有兩個濾波選擇開關,一個稱為「Measure」,一個稱為「Listen」,其中Measure的濾波滾降陡峭,非常乾淨,而Listen則滾降較為平緩,在大部分的Burr Brown的數位解碼晶片裡面都有濾波開關,Ayre只是找出適當的模式,讓使用者可以切換比較。我認為Listen檔位聽起來比較悅耳,但要如何選擇,我想答案交給使用者來判斷。

U-Audio問:未來是否有可能發展出「超級晶片」,能夠讓MP3的重播效果接近CD?

C.H.答:
我想晶片的發展非常快速,任何事都有可能,我沒有任何預設立場。不過未來數位訊源的答案應該在去除「移動式光學讀取機構」!譬如iPod,4G的記憶體等於8張CD以完全不壓縮的方式紀錄,而且去除了移動式光學讀取機構。目前iPod Nano的售價大約一百多美金,如果我湊了十部iPod Nano,等於可以容納800張無壓縮的CD,而且完全沒有移動式光學讀取機構所引起的問題。
 

移動光學式讀取機構一直是CD讀取的問題所在。但是卻沒有很有效的解決方法。大家都知道,沒有一張CD是真正平的表面,所以轉動時一定會有高低起伏的問題產生,這和LP的問題一樣,VRDS的轉盤系統是少數注意到這個問題,並且認真地由設計上降低問題影響的工業製品。在設計Ayre的CD訊源時,我們本來想要向TEAC採購VRDS轉盤,但是他們卻開出天價,每個VRDS轉盤要價4,000美金,每次最低採購量需要50個,等於一筆採購單需要200,000美金。

如果Ayre採用了VRDS,就算不賺錢,現有的價格都要增加至少4,000美金,而VRDS只是降低CD不平整的問題,無法根本解決,但是如果把4,000美金拿來買像iPod Nano所使用的4G記憶體,可以買40套,還可以解決移動式光學讀取系統。不過我很清楚,數位訊源的發展,未來將逐漸淘汰「移動式光學讀取系統」,轉向在記憶體上面儲存大量的數位音樂。

關於喇叭的設計?

U-Audio問:幾乎每個人都會問你,離開Avalon之後,Ayre會不會投入喇叭的領域?即使Ayre專注在擴大機這麼久,大家還是很好奇,Ayre會不會推出自家喇叭?
 

C.H.答:
幾乎我們每次見面,你都會問同樣的問題。我的回答還是一樣:「任何事都有可能!」事實上,市面上真正好的喇叭並不多,有很多人都是拼湊出看起來像樣的產品,但卻缺乏音樂的內涵。今天你在工廠裡面也看到「部分」與喇叭設計相關的測試儀器,但是我只能說整個喇叭的計畫還在很初步的階段。而且,這幾年來Ayre在擴大機和訊源的領域,市場反應非常好,我們幾乎挪不出時間來設計喇叭,所以我現在還是把所有的焦點都放在擴大機上面,像是新的Evolution版本,就是Ayre對用家的長期承諾。所以短時間內大家應該不會看到Ayre推出喇叭,就算我們真的要推出喇叭產品,也肯定和現有喇叭的設計非常不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