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•郭漢丞
德國Elac是一家歷史悠久的音響公司,早年他們是LP唱盤的領導者,現在則是頂尖性能喇叭的代表者之一。Elac行銷總裁Oliver John表示,Elac不斷在技術上投入研發,是公司發展歷久不衰的關鍵,這次Oliver來台,主要是發表兩項Elac最新發展的技術,分別是水晶表面振膜與JET DC。
最新AS-XR水晶表面振膜
在德國IFA展覽中,Elac首度發表「水晶表面振膜」,其技術名稱為AS-XR振膜,但由許多三角形表面構成的新振膜,看起來就像是水晶表面般光彩亮麗,所以許多人稱之為水晶振膜,實際上看似水晶光澤的振膜,材料還是鋁質振膜。Oliver說,AS-XR振膜在IFA首度亮相,但到2007年底才正式全球出貨。
新設計的AS-XR振膜,其中AS代表Aluminum Sandwich,就是鋁質三明治振膜,這是Elac長期使用的單體振膜結構,以複合材質提高振膜剛性,而XR則代表Extended Range,意指在頻率響應上有所提升。
Oliver表示,AS-XR振膜在設計上代表兩大提升:第一、新的水晶表面,由許多三角形經過排列組合構成振膜表面,具備更好的剛性,尤其是對橫向壓力的抵擋,明顯比以往的圓弧平面有大幅度提升。Oliver拿出兩片振膜零件,一個是原本Elac所使用的圓弧三明治振膜,一個是新款AS-XR振膜,請我們拿在手上輕輕向內擠壓,舊款圓弧表面很容易就向內彎曲,而AS-XR振膜則較不容易,顯示AS-XR的物體特性確有明顯提升。
AS-XR振膜第二項重要的技術提昇,就是讓音圈喉管可以更貼近振膜。原本我在Elac的原廠技術白皮書上,也有讀到這一段,但卻一直不太理解,為何振膜表面可以改變音圈和喉管的關係?Oliver在電腦上秀了兩張對照圖,道理就很清楚了,原來舊款振膜的圓弧沒辦法和音圈直接「接觸」,但新的AS-XR振膜因為曲率不同,音圈喉管可以直接和振膜多出一個「接點」,Elac便可以在此處上膠,如此一來,音圈與振膜的接觸更為緊密,音圈推動振膜的「力量」也更為強勁。與舊款相比對,新的AS-XR振膜有三處可上膠固定,而舊款僅有兩處。在技術層面上而言,此一特點讓AS-XR在頻率響應提升到3kHz,動態表現也因此提升。
Elac果然是一家技術底子深厚的德國廠家,Oliver解釋AS-XR與JET DC技術時,不僅敘述技術內容,同時也輔以實際測試數據,證明新設計的優越之處。從頻率響應測試圖中,我們可以發現新款AS-XR振膜單體的頻率響應(綠色曲線)更為平直。
Oliver請我們細看測試圖,他說舊款AS振膜在2kHz處表現看起來更好,但是卻在2kHz之後快速滾降,而這裡的頻率響應變化,讓Elac的工程師必須花很大的功夫調整,尤其在分音器上面,增加了不少被動元件。而新款AS-XR振膜在1kHz~2kHz的頻率響應也更為平直,從2kHz~5kHz之間的延伸也更為平順,直到5kHz才有明顯的滾降,但這段頻率已經不是中音單體負責的區域,而是交由JET III來負責。Oliver說,因為AS-XR更優越的頻率響應線性,新款240系列喇叭的分音器可以更簡單,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,聲底也更為透明清澈。
JET DC氣動高音
第二項Elac的「新發明」是JET DC,所謂DC者,是指「(聲波)擴散控制」(Dispersion control)。JET氣動高音是Elac多年以來的獨門技術,連德國Burmester都要向Elac採購JET,經過多年的研發,JET已經進化到第三代產品,而JET DC當中的JET仍是JET III的最新版本,但增加了DC設計。Oliver說這個點子是Elac的日本代理商想出來的,他每次到日本,代理商都會「實驗」很多調音的小道具,有一次日本人在JET周圍貼上各種不同材料的調音道具,請Oliver聽聽看,他覺得有趣,把這個點子帶回工廠,請研發人員想想看怎麼做,於是開發出JET DC。
JET DC的「本質」其實就是JET III,並不算改款,但Elac在JET III的固定框架周圍,設計了四個固定DC的鐵絲架,那DC到底是什麼?其實就是一圈軟質泡棉加上絨布面,中央削切出近似號角的開口。Oliver解釋,DC的作用就是控制擴散角度,用意是提高Elac喇叭對空間的適應能力。其實JET本來就具備非常優秀的性能,尤其是擴散角度,幾乎在房間的任何地方都能表現具體而微的音場,但是空間對於音樂重播的影響很大,有些空間可能周圍是大片玻璃落地窗,聲波反射較強,可能產生特定頻段加強的作用,反而影響音樂的清晰度,或是讓喇叭聽起來比較吵。在實際使用上,JET DC可說是一種選擇性配備,空間聲響調性偏硬,聲波反射較大者,適合裝上DC,反之,若空間調性偏軟,吸音條件良好,就不要上DC。
簡單的「擴散角度」控制,Elac可是花了許多功夫研究。在高音單體周圍增加「調音道具」,有時候「副作用」不少,譬如吸音過度降低高音單體的響度、錯誤的擴散角度影響高音單體既有的頻率響應,甚至吸音材料的形狀,都會影響既有的高頻表現。Elac希望做出不影響既有JET III頻率響應,卻又有調節擴散指向效果的調音工具,他們的答案是「空氣」。JET DC的材料是特殊的空心泡棉(acoustic foam),可以吸收擴散的聲波能量,卻不具備「導波」(waveguide)的效果。其工作頻寬在2kHz~10kHz。
維持德國人一貫實事求是的態度,Oliver依然秀出了測試圖,安裝DC者以紅線表示,而為安裝DC者為粉紅色曲線,可以清楚看到在不同擴散角度測量,安裝DC者能量略有降低,但頻率響應曲線特性卻沒有改變,代表安裝DC後,聽起來會稍「暗」,但不影響本來音樂面貌。
一同採訪Oliver的還有高傳真雜誌蒲鴻慶總編輯,他問Elac是否曾經使用過硬質地的材料設計DC?Oliver表示,從一開始就沒考慮過,因為如果有「導波」效果,聲音表現就會有號角的感覺,反而失去了中高頻的清晰度。因此,DC雖然有削切出向外擴散的角度,卻軟質中空的材料卻不會有導波的效果,純粹是吸收向兩側擴散的部分音樂能量。
Oliver表示,JET DC是可以隨使用者需求調整使用的附加產品,新版的Elac喇叭只要有安裝JET高音者,都會慢慢換裝成JET DC版本。但Oliver強調,原本JET III就具備絕佳的擴散性,但加上JET DC控制後,「皇帝位」會比較集中,在小空間當中以近距離聆聽,會產生比較凝聚的音場。總之,Oliver認為JET DC是很好玩的附加元件,Elac的用家可以自己嘗試,看怎麼樣應用JET DC最好聽。
引進自動化製造設備
其他關於Elac的最新發展,Oliver說JET III目前仍是Elac最自豪的技術領先產品,即使最近出現少數「仿造品」,採納氣動高音原理製作,但他們在關鍵技術上仍趕不上Elac的水準。此外,Elac今年斥資採購了JET單體自動化製作的「機器人」,無論在折疊精確度和生產穩定度上都提升許多,但最重要的是,自動化的機器手臂讓JET的生產效能大幅度提升。Oliver說:「現在我們可以24小時生產JET了!」看來Elac真是越賣越好,得買機器人來參與生產了。

|
過去ELAC須以手工方式製作單體(上圖),今年ELAC斥資採購了JET單體自動化製作的「機器人」(下圖)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