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刷卡分期
    
    公 司 位 置
接近地標:
 本公司離下面地標距離:
 承德路 橡木桶:約 200公尺
 孔子廟:約 100公尺
 圓山捷運站:約 270公尺
 花博圓山館:約 350公尺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■音響器材維修保養,安裝服務!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  ■■■ 免 卡 分 期 ■■■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  本網站最佳解析度
請以 1280x720 以上之畫素開啟本網站,可得到最佳畫質。

最佳瀏覽器:GoogleChrome
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      閱讀 2251次

 

文•福井末憲 翻譯 郭漢丞

回想CD的「黃金年代」,我當時在一家主要的外商唱片公司工作,負責錄音工程。這家來自德國的唱片公司,在歐洲地區擁有數家世界級的CD製造工廠,然而,不知是幸或不幸,這家公司在日本從來沒有建立完整的CD生產設備。
這家歐洲主要唱片公司每個月推出超過500張專輯,當某張專輯當紅大賣時,我們必須立刻在市場上推出超過200萬張唱片,以滿足消費需求。為了達到充足的供貨,我們同步將CD母帶送到世界各地的主要生產基地,生產才能趕上消費的需求。

然而,在負責CD樣品檢查的過程中,出乎我的意料之外,幾乎每一家壓片工廠生產的CD,音質特徵都不一樣,而且各自有固定的聲音模式。

舉例來說,A公司的CD樣本聽起來顯得混濁不清,而B公司的聲音則相對乾淨而清晰,好像經過絹絲濾過,而C公司的音場表現特別龐大,彷彿歌手長得一副血盆大口。而更令我感到挫折的則是在日本生產的特定CD,播放起來甚至缺乏音樂應有的動態。更精確地說,這些CD播放到了最高潮的樂段時會產生過載,好像經過了限制器(limiter)調整過了一般。

早期日本製作的CD和德國製作的CD聽起來很不一樣,並且經常受到國外音樂演奏家的批評。雖然兩者使用的音樂母帶同樣來自歐洲原廠,但日本製作的CD在音色上的差異,明顯地改變了音樂的聽感。

因此,我認為有必要去研究此一現象背後的原因。我認為CD製作過程中造成音色上的改變,主要原音來自兩個方面:雷射母帶製作(master cutting)與CD壓片過程(replication)。我詢問了唱片公司協力壓片的下游承包商,請他們協助研究此一問題的原因,請工程師們一起來研究這個課題。
 

Fine N&F的福井末憲長期為日本唱片大廠擔任錄音師,也是Exterme Hard Glass CD的催生者。

然而,我仍然無法找出明確的因果關係,說明CD母帶與壓片製作的成品之間,為何會產聲音色與測量上的明顯差異。當我正在期待至少可以瞭解,究竟是母帶還是壓片過程是此一問題的元兇時,前任三洋公司(Sanyo Electric Company)的工程師Mitsugi Ikeda(現任Toemi Media solution公司)拿給我一張新的樣品:使用強化玻璃與全新製程製作的CD。那是1996年的事,也是我第一次見到玻璃CD。聽過玻璃CD所表現出來的音質音色,我發現答案彷彿就在面前了!

這張玻璃CD提供了解決問題的線索,解答了CD音質差異的環境因素謎團,逐步揭開改善音質的工法。不僅如此,玻璃CD自然的音質表現更讓我難以抗拒其誘惑。從此,我開始在公餘時間投入玻璃CD的研發工作,以追求玻璃CD的成熟製程,而能成為創新的數位音樂載體。

我期待唱片能夠受到尊重:將目標設定在「創造唱片的永恆價值」

十年前首度遇見的玻璃CD,擁有絕佳的保存特性與超凡的音質特色。然而,玻璃CD的製作並不是準備要拿來大量生產的,也無法跟著唱片發行,每個月推出大量的CD上市,因為玻璃CD必須仰賴手工製作,一片一片慢慢地製作。我之所以投入玻璃CD的研發,只是希望在我有限的能力與錄音藝術家工作當中,有生之年內可以看到玻璃CD成為最高品質的數位儲存媒體。抱持這樣的理念,我神聖地將此玻璃CD命名為「Extreme HARDGLASS CD」(N&F公司的註冊商標之一)。

即使在數位透過PC聆聽如此普及的時代,特別是iPod如此流行,依然有許多音樂愛好者,希望在有生之年內建立起有價值、有品味的珍貴音樂收藏,並以高品質的媒體儲存。從唱片問世到現在,已經出現了極為大量的唱片,其中有許多珍貴傑作與演出錄音,值得透過恆久不變的載體,千古流芳,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。

這是我對Hard Glass音樂CD的真誠期待,從Mitsugi Ikeda先生共同加入研發,加上我們公司的努力,藉由永不變質CD的問世,可以將音樂流傳至往後數個世代。我更希望玻璃CD可以促成音樂CD文化的進步,讓更多人體驗錄音藝術的真正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