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•郭漢丞 圖•方圓攝影
冬天,該是聽真空管機的季節!
和季節有關的樂趣,莫過於旅行。在日本旅遊找一泊二食的民宿,樸實殷勤的主人款待旅行者的菜餚,不管是山珍海味,或是家鄉特色,端出來的「旬之味」總是讓人回味無窮,這「旬之味」未必珍奇稀寶,卻是符合節令的特產,全然關乎「季節」。像是北海道在鄂霍次克海初春流冰初開,剛從道北捕獲的第一批毛蟹,渡過了嚴寒低溫的隆冬,肉厚脂肥,質地最為緊緻,恰是「旬之味」的極品。
冬天真空管機銷路特好
怎麼寫Audio Research(ARC)的新前級SP17,卻把話題扯到了「旬之味」。聽音響,似乎沒有春夏秋冬的變化,但我去ARC採訪時,他們卻告訴我,ARC的業績通常夏天最差,但冬天越冷,生意越好,最好是遇上風雪連綿數日,本來還在猶豫考慮的人,多會打電話請經銷商直接把器材送到家。將近四十年歷史的ARC這番「寒冬生商機」的話語,倒也是經驗談。音響有「旬之味」嗎?思量在三,或許是為了真空管的微光散發出和煦暖意,在寒冬之中聆聽,音樂不覺也跟著暖了起來。
話題扯遠了,音響該要「四時皆美」,怎能冬天特別好聽呢?話說Audio Research的「SP」系列,大概是台灣有史以來銷售量最多的真空管前級,以前我就曾經擁有過SP9,而在老音響迷家中,還經常可以發現SP11、SP15,好像沒玩過這些前級就不算是資深玩家。經過不斷的精進演化粹煉,SP系列前級演進到最新款式SP17,機箱造型不變,仍是銀白色面板配上黝黑箱體,但內中卻已融入最新的設計觀念,操作介面也大不相同。
唱頭放大才是前級的靈魂
把玩著SP17,按鍵觸控加上LED燈號,代表新的人機介面,以前SP11上面全部都是旋鈕,調整功能多又齊全,但SP17換上了新的數位控制線路,觸控按鍵走精準路線,我倒有些不習慣,很多新設計的前級,操作都越來越「數位」,但我比較喜歡傳統的旋鈕,比較有操作手感。SP17是晚近的設計,自然也趕上新潮流,雖然我得花點時間習慣,但也不是不能接受,看來我的心態有點「老」了,不喜歡新玩意兒。
雖然數位新意十足,但把唱頭放大線路裝進SP17當中,卻又是堅持古法的思維。SP17提醒著我們,前級是為了LP唱片而生,純高電平放大是數位時代的衍生物,在ARC的產品命名當中,SP其實就等於「有唱頭放大的前級」(Stereo/Phono),相對於LS代表Line Stage,就鎖定高電平放大。早年買前級,用家最關心的重點就是唱頭放大好不好聽,要是LP不好聽,那其他的卡座、收音機皆等而下之,不足為取。所以,買前級最重要的考慮,就是Phono性能和LP系統的匹配。
隨著CD征服LP,前級多半已成為「純粹」高電平放大,守著黑膠唱片的人只好另外選購唱頭放大器。唱頭放大器和前級分家未必是壞事,分離的機體可以各自擁有獨立的電源供應,線路也不用擠在一個機箱裡面,但缺點也顯而易見,就是消費者要多花錢買唱頭放大。對於只聽CD的人來說,有沒有唱頭放大倒是無所謂,但對於玩黑膠的人代表著要準備額外預算另外買一部機器。
沒唱頭放大的「純」高電平放大前級,雖已經是主流,但是像ARC這樣擁有將近四十年歷史的音響廠家,在唱頭放大耕耘已久,許多人就是衝著ARC優越的唱頭放大來買他們的前級。曾幾何時,唱頭放大不再是選購關鍵,ARC自家的頂級前級Reference 3也跟著成為「純」唱頭放大。不過REF3前級功能單純,其來有自,因為追求State-of-the-art者,自然會想另外選購獨立的頂級唱頭放大,ARC也順勢推出Reference Phono,REF3只需要把「高電平」放大做到最好便是。
SP系列肩負ARC新一代入門重責
 |
 |
在ARC旗下,現在最出名的前級是REF3,然後是LS系列,SP系列似乎被冷落了?其實ARC一直持續關注著SP系列的進化與研發,SP17的前身是SP16,演變ARC的中階產品,光芒確實受到REF系列掩蓋。
SP16率先採用數位音控,並大幅簡化線路,高電平放大就只用一只真空管,加上Phono也只多一支管子,成為ARC走中低價位的前級悍將,市場反應頗佳。我本以為SP16應該還會持續賣個幾年,因為產品成熟度很高,但打開SP17一看,就知道為何ARC想讓SP16升級:SP17終於換上ARC近年擅長運用的6H30真空管了!從SP16升級到SP17,ARC等了足足六年,看來這次SP17改款內部更動不少。
換上6H30真空管、架構大幅簡化
 |
 |
6H30真空管從ARC LS25 MK2前級開始應用,然後延伸到R2MK2旗艦,在此之前他們多使用6922,現在不僅REF系列和LS系列都用6H30,連SP系列也跟著換裝了,可見ARC已經掌握了箇中三昧。從SP16進化到SP17,可以發現SP17的結構大幅度簡化,原本SP16使用6只12AX7EH,到了SP17只剩下2只6H30,高電平與唱頭放大各使用一只。如果是省略唱頭放大的SP17L版本,那就只剩下一只6H30,在台灣選購時倒不需要擔心買錯,因為此間代理商沒有進口簡化版,僅引進包含唱頭放大的SP17完整版。
之所以真空管使用數量大幅降低,倒不是ARC要省錢,而是在架構上有所更新,納入了超低噪訊的JFET作為輸入級,對頻寬與訊噪比的性能提升助益不小。在前級,純A類架構當然是首選,SP17也不例外,不過ARC擅長的全平衡線路倒是換成了單端架構,畢竟SP17在ARC家族裡現在的新角色是入門產品,全平衡用料要加倍,SP17只好採用單端線路。可是,在電源穩壓線路方面,SP17可就直接移植自LS26一模一樣的設計。
與前作比較起來,SP17在頻率響應更為優秀,高頻延伸從原本的60kHz拉高到80kHz,音量控制也更為精準,SP16僅70階音控,而SP17則增加到102階,明顯在音量控制的精準度有著大幅度提升。SP17擁有五組RCA輸入,並配備了兩組輸出,以及搭配多聲道使用的「Processor Pass Through」檔位。近年來美國地區Custom-installation風氣盛行,ARC也為SP17加裝了12V Trigger,如果家裡有自動控制系統,SP17也可一起連動。
 |
30秒暖機後便可聽音樂
原裝SP17運送時,真空管並沒有安裝在機箱內部,而是另外以軟泡綿包裝避免運送時劇烈震動損壞真空管腳座,所以要聆聽之先請先拆機。ARC很體貼地隨機附上螺絲起子,卸下上蓋,把兩只6H30裝進去即可。
真空管前級開機時需要一段暖機,SP17大概需要30秒的時間。按下電源開關,Mute燈號會閃爍,大約30秒之後就會持續亮著,代表SP17已經進入正常工作狀態。不過Mute功能還是開啟,要按一下Mute,才會發出聲音。音量控制雖有102階,不過面板僅有20格,所以每按五下音量控制鍵,音量指示燈號才會向上跳一格。
喜歡聽LP的朋友,前級擁有Mute功能非常重要,每次更換唱片時,唱頭剛接觸唱片的那一剎那,都會有突然的轟隆巨響,這時候使用Mute,便能避免對擴大機與喇叭的「衝擊」。SP17既然是隱含Phono之意,Mute功能肯定不能省。不過實際使用時,因為Power鍵和Mute鍵是隔壁鄰居,有時候會不小心按錯,又得等30秒讓SP17開機。有沒有好辦法可以克服?有的,請改用遙控器,一定不會出錯。
質地個性明快爽朗
聆聽SP17的過程,後級搭配了Jeff Rowland Model 102、Inex Photon Amplicable Elite與VTL ST80,喇叭則搭配了Focal 816V與JK Audio PM-10號角。SP17展現「遇強則強」的效果,和越高等級的後級搭配,越是能表現ARC所謂「High Definition」的效果。
不同於一般人對真空管前級暈黃溫吞的印象,SP17擁有明快爽朗的個性,但又不失真空管獨特的韻味,或者我們可以這麼說,ARC並不認為真空管就該是暈黃色調,它就是放大元件,善用線路便能夠創造近乎真實的音樂再生。膽石之爭,對ARC而言從來都不是問題,他們關心的是真實、正確、無染的音樂再生,SP17也表現出ARC既有的風格。
JFET與6H30塑造精悍性能
 |
 |
唱片編號:EMI 50999 5 07375 2 9 |
如果你對於SP17的期待是暖洋洋、慢吞吞,唱起音樂軟軟柔柔,那麼請別再看下去了,SP17完全不是這種走向。相反的,如果你希望找到一部速度快、暫態反應好、頻寬開闊、質地中性的前級,那麼SP17就可能是夢寐以求的前級,而且,它的價格遠低於REF3與LS26 MK2。我想6H30是SP17性能大幅提昇的原因之一,而JFET混合設計也是SP17的關鍵因素,兩者綜合起來塑造出SP17聲音進化。
這種明快、中性、爽朗的音質音色,聆聽如雷史畢基的「羅馬三部曲」最是過癮,我選擇了進入日本唱片藝術排行,由Antonio Pappano指揮的EMI新版,流暢而豪邁的音樂起伏對比,在SP17上面表現得相當精采,無論是銅管嘹亮的吹奏,或是弦樂部一片片的恢弘氣勢,在SP17上面都顯得活力十足,音樂風采明亮有光澤,彷彿義大利的暖陽灑滿一室。SP17的高頻延伸自然不緊繃,音樂細節充足,優秀的中頻段不過度強調飽滿,也不顯細瘦,展現勻稱曼妙、婀娜多姿的韻味。延伸向下,SP17的低頻段有力道、有速度,像是身材比例適中的肌肉形男,而不是阿諾.史瓦辛格一般的大塊頭,低頻沒有大而無當的缺陷,而是比例合宜、精悍有力。
猛爆音樂仍有條不紊
 |
 |
唱片編號:EMI 50999 5 045047 2 8 |
SP17爽朗明快的個性,可以表現出優越的音樂張力,如果音樂柔情似水,SP17聽起來就是軟嫩柔潤,但遇上剛強猛爆的音樂,SP17更是如魚得水,展現高速度、高張力、高震撼的音樂力道,最棒的是,SP17是表現音樂的張力,而不是把音樂變得很緊繃。像是阿格麗希演奏的「蕭士塔高維奇第一號鋼琴協奏曲」(EMI 50999 5 045047 2 8),在這首曲子當中,蕭士塔高維奇納入了現代音樂的手法,音樂中帶著「摩托化」的緊張感,要是遇上均衡性不足的音響系統,那音樂的張力全部要變成難以入耳的噪音,很多人不能接受現代音樂,其實有一大部分要怪音響系統,沒辦法展現近乎真實的力道與美感。以SP17播放,蕭士塔高維奇的音 樂精華就曼妙地表現出來,低頻穩而有條理的鋪陳,讓音樂擁有很好的底盤,低頻不過量,同時擁有優秀的線條感,搭配阿格麗希剽悍又勁道十足的演出,讓人不禁聽的入神,完全把思緒投入到音樂的旋律中,像坐雲霄飛車一般,隨著音符高低起伏,心神蕩漾。
 |
 |
唱片編號:Venus TKCV-35320 |
要讓SP17表現柔情似水,也不難,找錄音柔軟舒服者,SP17一樣給你鬆鬆軟軟、懶洋洋的氣氛。像是Venus的錄音,低頻總是量感充沛,低音貝斯就是顯得身形龐大,演奏者與聆聽者的距離就是那麼親近,在New York Trio的「Love You Madly」(Venus TKCV-35320)裡,可以得到驗證。要表現人聲,SP17不會有摻糖加蜜的效果,而是客觀地表現唱片中既有的美感,像是涅翠柯演唱的「茶花女」,這位媲美名模的女高音,唱起歌劇美感十足,但中氣總是不如「航空母艦」等級女高音的雄渾,在SP17上面,可以聽見涅翠柯歌聲的甜美之處,也能感受到嬌小的女高音,奮力在舞台上演出的嬌喘氣息。
Phono細緻但增益略小
唱頭放大是SP17另一項「超值」的附帶功能,擁有LP系統的愛樂者,選擇SP17代表可以省下一部唱頭放大的預算。不過SP17的唱頭放大雖然MM/MC均可適用,但增益僅58dB,雖比SP16增加了3dB,但同一張唱片分別用CD版與LP版聆聽比對,唱頭放大檔位會顯得比較小聲。當然,你可以在使用Phono檔位時,習慣性把音量開的大一些,這樣就不會有唱頭放大比較小聲的困擾。
以涅翠柯的茶花女為例,這張新出版的唱片,同時由Clearaudio刻片發行LP版,同時比對CD與LP,SP17的Phono檔音量大概要開大三格(以SP17的20格為基準),才會和CD音量相同。靠音量補償Phono增益,缺點是動態會受到壓抑,還好SP17的訊噪比確實做得很好,音量開大也不會有明顯背景噪訊。音質表現上,SP17的Phono顯得更為細緻柔順,比起高電平CD的表現,剛強力道略減,但韻味可就更迷人。
低調奢華的好選擇
作為ARC新一代「入門等級」前級,SP17保有ARC一貫的「High Definition」,不渲染、不誇張、不譁眾取寵,走的是「追求真實」的正道。對於迷戀古典真空管機昏黃溫暖音色的朋友,SP17未必合乎口味,但是對於重視音樂真實再生,喜歡挖掘CD與LP當中的完整訊息者,SP17肯定是一部「求真」意味濃厚的現代真空管前級。它不花俏,但功能完整,還保留了Phono檔位,站在「實用主義」的角度,SP17可說是低調奢華的好選擇!

|
ARC SP系列的輝煌歷史,從SP1一路發展到最新的SP17。西方人不喜歡13這個數字,因此在SP系列中找不到SP13這個型號。從這些照片也可看出ARC的設計傳承,不變的是對「High Definition」的堅持。 |
ARC Model SP17器材規格
使用真空管:60H30×2
頻率響應:0.6Hz~80kHz(+0/-1dB)
總諧波失真:小於0.005%(2V RMS)
增益:11.1dB、58dB(Phono)
輸入阻抗:60k歐姆、47k歐姆(Phono)
輸出阻抗:210歐姆
尺寸:45×13.2×25.4cm
重量:5.7kg
進口總代理:鈦孚
電話:02-2570-0395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