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•郭漢丞 圖•蔡承融
追求 Hi End 極致,是一場無止境的旅程,對瑞士 Stenheim 來說,Reference Statement 展現他們現階段最高技藝(state-of-the-arts),也是他們挑戰世界第一的宣言。
挑戰 Hi End 的頂峰
 |
 |
CEO Jean-Pascal Panchard |
Stenheim 成立於 2010 年,五位音響工程師攜手創業,在此之前,五位工程師都任職於 Hi End 音響知名品牌,據說出自瑞士 Goldmund,所以他們推出的第一個系列產品 Alumnie,全部採用鋁合金製作喇叭箱體,就顯得相當合理了,不過懂得設計未必懂得市場,所以在 2013 年,現任 CEO Jean-Pascal Panchard 入主 Stenheim,積極招兵買馬,融合瑞士精緻工業文化,塑造 Stenheim 有如瑞士手工機械錶的公司形象,並在 2014 年推出 Reference 系列,挑戰 Hi End 的頂峰。
Jean-Pascal 曾經三度來台,其中有一次我擔任他的現場口譯,解說 Stenheim 的核心理念,他說 Stenheim 有三大技術特點,分別是鋁合金喇叭箱體、極高效率訂做動圈單體與精確且成熟的高階分音器,而目前音響產業只有 Steinheim 把這三件事情做到最好、做到極致。
做到極致的複雜喇叭
關鍵在「極致」!鋁合金打造喇叭箱體,Stenheim 不是唯一,還有很多品牌都愛用鋁合金,訂做高效率動圈單體與精確分音,大家都會講,可是要怎麼樣做到極致,那可就困難了。
假如只看 Reference Statement 的外觀,龐大的體型望而生威,一看就知道是厲害的狠角色,可是其設計極為複雜,以單體來說,每聲道使用 1 個鋁帶高音、 1 個絲質軟半球高音、2 個 6.5 吋中音,上下有 2 個 13 吋長衝程低音,背後還有 2 個低音,中間夾著鋁帶高音,而獨立的低音柱,前後各有 3 個低音單體,總共六個,內建三個獨立驅動模組,光是低音柱就需要動用三條電源線,而主喇叭與低音柱之間,還需要搭配 Stenheim Bass Management System 銜接頻率。五音路的複雜設計,搭配龐大的四件式喇叭箱體,單支喇叭重達 300 公斤。
 |
超級複雜的密閉式音箱結構
怎麼會這麼重?我在博韻音響試聽的時候,沒有特別去想這個問題,等回來研究之後,才發現 Reference Statement 的喇叭箱體,不僅是密閉式設計,而且是由 24 個獨立喇叭箱體構成,可以想像 Reference Statement 內部的隔間與強化樑柱,肯定非常複雜,可是他們沒有刻意把內部結構秀出來,我想這與公司的理念有關,在 Reference Statement 的原廠文案中,結論寫著「Forget technology, simply experience music.」,就是請您簡單享受音樂,忘記複雜的技術,那些干擾音樂再生的技術難題,Stenheim 已經幫您解決了。
Reference Statement 擁有傲人的頻率響應,原廠標示 10 Hz ~100 kHz,且工作效率高達 96 dB,對動圈式單體喇叭來說,這是了不起的成就,幾乎可以媲美高效率號角喇叭。Stenheim 認為,高效率動圈單體才不會減損音樂的細節,完全表現錄音之美,可是為了把動圈式單體的效率做到最高,每一個單體都要特別訂做,而 Reference Statement 的低音單體還有兩個規格,其中有兩個是長衝程 13 吋低音,低音柱與喇叭背後的 13 吋低音規格又不同,這是最新款式 Reference Statement 的新低音單體,不過 Stenheim 沒有說這是第二代的設計,只是順勢與時俱進。
不簡單的96 dB 效率
要把 Reference Statement 做到 96 dB,不僅需要訂做高規格單體,它的分音器設計也很不簡單,因為Stenheim 偏好高階分音,這讓分音器設計與製作更困難,要達到高效率更是難上加難。
所謂高階分音,就是讓分音斜率更為陡峭,一階分音,代表分音器滾降是 -6dB,二階就是 -12 dB,以此類推,如果做到 4 階分音,就是滾降斜率 -24 dB,就是高階分音了,Stenheim 沒有說明其滾降斜率,只說採用高階分音,所以很可能是 4 階分音,又或者更高,但是要提高一倍的滾降斜率,被動元件要增加一倍,越多的被動元件,代表訊號損耗更多,所以,Stenheim 堅持使用高階分音,又要維持喇叭的超高效率,是設計上的難題。Stenheim 怎麼解決?我不知道,原廠並沒有詳細解釋,這是他們走跳江湖的技術之秘。
低頻管理系統只需調整低頻增減
由於 Reference Statement 是四件式設計,主喇叭與低音柱之間,還有 Stenheim Bass Management System,這是 Stenheim 委託瑞士 CH Precision製作的電子分音器,不過可以調整的範圍不大,分頻點不可以更動,原廠僅保留 +/- 3 dB 低頻音量增減,外加超高音的濾波滾降。
其實使用電子分音,可以調整的項目很多,可是 Stenheim 刻意讓調整項目簡化,就是要盡可能維持原廠設定的樣貌,而低頻量感的多寡,則需依據喇叭擺放空間,以及使用者偏好來決定,所以保留低頻量感增減的調整,此外,在主喇叭的分音器上,還有一個低頻量感調整的旋鈕,讓使用者依據喜好增減。
 |
關於 Reference Statement 的設計內容,如果想要深究,其實可以寫的東西很多,可是當我看到 Stenheim 對 Reference Statement 的結論,希望大家單純享受音樂之美,不要去想技術的難題,便放棄了詳述 Reference Statement 設計細節的念頭,確實,Reference Statement 是超級複雜的喇叭系統,可是如果有能力擁有它,享受音樂就好,又何必追究為什麼喇叭這麼好?就像是有幸擁有法拉利超跑,那就拉高引擎轉速,讓洶湧澎湃的聲浪激發腎上腺素,單純享受高速馳騁賽道的樂趣,不就夠了,又何必詳究 12 缸紅鬃烈馬究竟如何打造?如何技術高超?這些技術上的難題,原廠都已經解決了,擁有 Reference Statement,就安心享受音樂吧。
可以量身定做的頂級喇叭
在博韻音響試聽時,楊老闆跟我說,Stenheim 高階喇叭都可以量身定做,畢竟是價格直比超跑的喇叭,滿足客戶要求是基本,而眼前這對 Reference Statement 得來不易,從 2021 年 8 月下訂,直到 2022 年 10 月才送抵台灣,其實這對 Reference Statement 是客戶訂購,早就賣掉了,邀請我來試聽,只是要讓我知道 Reference Statement 究竟有多好。
博韻音響楊老闆搭配的器材,大多是自家代理的品牌,訊源與擴大機都是 Mola Mola,數位串流 DAC 是 Tambaqui,前級用 Makua,後級則是四部 Kaluga 單聲道後級,小巧的後級蘊藏 400 瓦(8 歐姆)大功率,而且阻抗到 2 歐姆時,可以倍增到 1,200 瓦,楊老闆說,以 Reference Statement 的身價,其實應該搭配更高價的器材,可是他用 Mola Mola 來搭,其實已經相當夠水準了。
要架設 Reference Statement 全套音響系統,不是簡單的事情,每一聲道含專用底座,重量高達 300 公斤,光拆箱就是大工程,更不要講移至定位了,再來,超低音供電需要三條電源線,左右聲道加起來就是六條電源線,再加上 Stenheim Bsss Management System 主動分音兩部供電,總共就是 8 條電源線,另外要加上排插,而全套 Mola Mola 器材則是以波蘭 GigaWatt PC-4 EVO+ 供電。
在試聽 Reference Statement 之時,因為我需要聽 CD,所以楊老闆幫我加上 CEC TL-3N CD 轉盤,才注意到博韻調音的諸多細節,譬如加上 Nordost QRT,還有我沒見過的 Orgosound,這個小金字塔型狀的擺設,是針對聆聽空間整治的調音道具,據稱有整磁效果,原理頗為玄奇,不過我來試聽的主角是 Reference Statement,所以沒有細問,之後再借回來玩也不遲。
可能需要更大的聆聽空間
四件式喇叭,加上前後發聲的 bi-polar 設計,Reference Statement 的擺位設定,肯定不是簡單的事,博韻楊老闆事前花了不少時間,我牛刀小試一下,聽了一兩首曲子,跟楊老闆說:「空間好像還不夠大,要讓 Reference Statement 盡情揮灑,可能需要更大的聆聽空間。」
唉,您就知道經營 Hi End 音響有多困難了,像 Reference Statement 這麼龐大複雜的喇叭系統,蘊藏龐大的音樂能量,展示需要夠大且聲學條件夠好的空間,就像超跑是為了賽道而生,而不是在公共道路上逞兇鬥狠。聽過幾曲,我跟楊老闆說,聆聽位置應該要稍微遠一點,座位的高度也要略高,可能會更好,不過,這無損於 Reference Statement 的實力,雖然覺得聆聽空間更大,更能揮灑 Reference Statement 龐大的音樂能量與動態,可是細膩之處足以展現 Reference Statement 的聲音之美。
我常說,低頻是喇叭最花錢的地方,要有足夠的單體推動空氣的面積,加上夠大的音箱容積,才能擁有真正的 20 Hz,而 Reference Statement 更強,可以壓到人耳無法聽到的 10 Hz,或許有人會說,反正聽不到,為何要這麼低的延伸?答案是 8 度音的諧振,雖然 10 Hz 聽不到,可是向上兩個 8 度,都會受到極低頻的影響,增添低頻下盤的厚度與豐潤度。
聽 Rebecca Pigeon 好輕鬆
我從 Rebecca Pigeon 的「Spanish Harlem」開始聽,低音大提琴撥奏開場,Reference Statement 的音場中央凝聚著龐大且自然的撥奏音符,顆粒飽滿清晰,輕鬆的彈跳力道,與 Rebecca Pigeon 清甜的嗓音互為對比,第二段加入了鋼琴,彈奏的力道輕柔,鋼琴觸鍵有著溫暖的光澤,打擊樂、弦樂與吉他在間奏時加入,Reference Statement 撐開漂亮的音場空間感,我沒有刻意開得很大聲,但音樂的細節已經很豐富,這代表喇叭有著很好的工作線性,不一定要開很大的音量,就能展現飽滿豐富的音樂細節。
我沒有停下 CD,繼續聽「Remeber Me」,吉他撥彈和弦,共鳴飽滿,但 Pick 彈奏的聲響細節沒有遺漏,帶出輕快的節奏感,多軌錄音的效果,疊加了兩把木吉他,Rebecca Pigeon 的歌聲凝聚在音場中央,打擊樂器的殘響帶出錄音的空間感,Reference Statement 鋪陳出輕鬆愉悅的音樂表情,這是大型喇叭系統的風範,唱起 Rebecca Pigeon,對 Reference Statement 來說,只是小蛋糕一塊,太簡單了。
輕鬆自在的低頻真舒服
我換上 Diana Krall「Live In Paris」現場演唱會錄音,聽「Let's Fall In Love」,爵士吉他的前奏,與Diana Krall 的歌聲,用 Reference Statement 來聽,真是輕鬆自在,等鋼琴、低音大提琴、爵士鼓加了進來,搖擺的氣氛更為濃郁,弦樂群與銅管帶出大樂團的氣氛,Reference Statement 把音樂場面撐得很開,可是中頻段的厚度與聲音密度,依然維持得很好,畢竟喇叭箱體夠大,單體夠多,每一聲道有 14 個單體協力工作,每個單體都可以輕鬆地工作,共同營造出輕鬆自在的音樂場面。
來首搖滾味重一些的曲子,聽 Dire Straits 的「Money For Nothing」,這是多軌錄音營造出來的效果,前奏空靈的音場效果,搭配電子合成器的奇特聲響,Reference Statement 把錄音空間感拉出寬闊的 3D 場景,人聲的反相錄音讓空間撐得更開,爵士鼓逐漸升高氣氛,推到頂點讓電吉他飆出經典的和弦節奏,仔細聽,一點 pick 撥弦的聲音都沒有,沒錯,Mark Knoplfer 是用手指撥弦的,所以電吉他的 Power Chord 那麼濃厚,爵士鼓的鼓點爽脆,大鼓噗噗作響,低頻彈跳力真好,我知道,Reference Statement 來聽搖滾樂,仍然是小菜一碟,輕鬆自在。
可以調整中高音模組 Toe-in 的特異功能
換古典樂上場,先聽 Rachel Barton 與 Samuel Sanders 合作的「Homage To Sarasate」,選「安達路西亞小夜曲」,鋼琴低吟的分解和弦,Reference Statement 厚度十足,鋼琴的形體寬鬆龐大,對比小提琴凝聚有神,鋼琴與小提琴演奏的畫面輕鬆呈現,不過,因為樂器數量少,所以比例與位置更好辨認,我在聆聽位置上,略為前後移動,感受皇帝位的音場變化,博韻楊先生大概知道我在幹什麼,所以說:「如果想要小提琴更凝聚、更準確,可以移動中高音單體的投射角度。」
果然是行家,在座位上稍微移動,就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,這 Reference Statement 是大傢伙,不好移動,所以 Stenheim 賦予喇叭特異功能,就是讓中高音單體的模組,可以微調投射角度,如果想要小提琴更為凝聚、更為浮凸,可以增加中央模組的 toe-in 角度,不需要移動喇叭,可是我覺得博韻的調整已經夠好,前後移動聆聽位置,只是要確定其中的差異,所以沒有請楊先生多做調整。
因為古典音樂的錄音電平,多半比爵士樂或搖滾樂低一些,所以聽「安達路西亞小夜曲」時,把音量推大了些,雖然只是鋼琴與小提琴的室內樂,可是錄音非常好,也很考驗音響系統的質感,催大音量之後,鋼琴要維持龐大的音像樣貌,還要飽滿、濃郁、厚實,對比小提琴富有光澤與水分的琴音,而且小提琴強奏之時,音色要明亮有神,還不能飆出刺激的聲響,是不容易過關的考題,不過 Reference Statement 一派輕鬆,讓人很快地進入音樂當中,享受鋼琴與小提琴的對話,交織出畫面感十足的音樂樣貌。
編制越大、能力越好
該加大編制了,換上王羽佳的「拉威爾 G 大調鋼琴協奏曲」,年輕的法國指揮布蘭吉耶(Lionel Bringuier)配合蘇黎世音樂廳管弦樂團,第一樂章是歡快的快板,音場竄出打板聲響,鋼琴有如流水一般彈奏奇特的和弦,鋼琴在鍵盤上滑音的技巧,是拉威爾融入美國爵士樂的巧思,據說作曲受到美國作曲家蓋希文的影響,管樂器的技法似乎帶著些「藍色狂想曲」的味道,不過這是一首不容易播放的協奏曲,除了鋼琴的音符和聲特殊之外,還有短笛清晰嘹亮的聲響,主題還以銅管呈現,音響系統要有足夠的下盤豐潤度,才能呈現管弦交響與鋼琴協奏的對比反差,把樂曲戲劇性的風格盡情展現。
用 Reference Statement 來聽「拉威爾 G 大調鋼琴協奏曲」第一樂章,真是享受,我把音量在往上加,拉到彷彿在音樂廳前五排的位置,Reference Statement 深邃有開闊的音場,讓音樂展現戲劇性的活力,年輕指揮搭配年輕鋼琴家,速度快了些,讓音樂的青春活力更鮮活, 快速演奏的鋼琴樂段,一點也難不倒王羽佳,高超的技巧飆到高點時,大鼓轟然巨響回歸主題,光是那轟然一聲的大鼓,Reference Statement 又沉、又猛、又深,樂團馬上回歸主題,可是大鼓的餘韻仍在,隨後落入寧靜的音符,彷彿夜曲般的氣氛,大鼓猛然巨響,再度展現 Reference Statement 的低頻魅力,假如您有機會到博韻聽 Reference Statement,或許只聽「拉威爾 G 大調鋼琴協奏曲」,就知道這套音響系統有多威。
 |
 |
最後,我祭出了蕭士塔高維奇,聽阿胥肯納吉指揮愛樂管弦樂團的「節慶序曲(Festival Overture)」,從樂曲名稱就知道這是歡興鼓舞的曲子,開場就是銅管群強奏,樂團火力全開,打擊樂重磅回應,逐漸升高氣氛,進入輕快的節慶樂段,Reference Statement 呈現寬闊且熱鬧的管弦樂場面,銅管群嘹亮且有厚度,弦樂群一大片、一大片地揮灑,中高頻段的水分與光澤,讓音樂的氣氛熱鬧,聆聽的情緒高昂,但聽感卻是輕鬆自在的,樂曲遊狂熱的氣氛,轉入輕鬆舒適的弱奏,在堆疊出厚實的聲部,迎向光輝燦爛終曲,Reference Statement 展現了意氣風發的昂揚氣勢,太棒了。
宣告 Stenheim 的最高技術成就
我想說,Reference Statement 這麼多個單體的複雜喇叭系統,要能協同一致工作,絕對非常困難,這是 Stenheim 的技術成就,而且,Reference Statement 採用前後發聲,音場營造更為寬闊深邃,聽感自然,不過我相信這不是喇叭拆箱就能搞定,而需靠專業的安裝與調整,假如您有機會來博韻試聽 Reference Statement,體驗美聲之外,還可多討教音響經,博韻是音響調整的大內高手,學個幾招回家可受用得很。
器材規格
Stenheim Reference Statement
型式:5 音路 14 單體四件式落地喇叭
單體:1 吋鋁帶超高音 x 2;1 吋絲質軟半球高音 x 1;6.5 吋紙盆中音 x 2;13 吋長衝程低音 x 2;13 吋低音 x 8
頻率響應:10 Hz~100 kHz
靈敏度: 96 dB SPL/2.83V/1m
尺寸:1890 x 370 x 560 mm(HxWxD)
重量:300 kg x 4
進口總代理:博韻音響
電話:02-2838-6199
網址:https://resound-audio.com/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