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•郭漢丞
假如,您擁有無上限的預算,想建構足以全面釋放音樂能量,同時擁有力的震撼與美的感動,請來內湖婕韻音響,親身體驗全套瑞士 Orpheus 旗艦系統,若讓 Hi End 品牌來一場「華山論劍」,Orpheus 累積二十餘年的功力,旗艦 Heritage 系統展現出從容自在,堂皇大度,收放自如的氣魄,絕對足以一較高下。
走精緻路線的瑞士音響品牌
Orpheus 發跡於 1990 年代後期,那時候隸屬瑞士 Anagram 集團,Classic 系列以較小的機箱,輔以瑞士製造,加上相對平易近人的售價,在市場上異軍突起,嶄露頭角。不過 Orpheus 在 2001 年從 Anagram 獨立出來,路線轉變,專注在 Hi End 領域,成為不折不扣的瑞士精緻音響。這個轉變並不奇特,以瑞士的高所得來看,Orpheus 很難藉由擴大規模經濟,走平價時尚路線,相反的,瑞士精緻工業的形象,已經根深蒂固,所以,量少質精的高價路線,可能是瑞士品牌不得不的選擇。
Heritage 系列從機箱外觀,就刻意展現瑞士工藝精神,厚重的鋁合金機殼,加工非常細緻,面板勾勒出優美的弧線,則是工業設計的展現,不僅宣示精密加工,面板這道弧線同時造就的品牌識別度,遠遠看就知道這是 Orpheus 家的音響器材,而且不是入門款式,是最高等級的 Heritage 系列。
難得聽到的全套 Heritage 系統
全套 Heritage 系列組成的音響系統,除非是音響展,平常很難有機會聽到,所以,當我知道內湖婕韻音響擺出全套 Heritage 實地開聲,欣然前往試聽。這全套 Orpheus 包括 Heritage SACD 轉盤、Heritage D/A 轉換器、Heritage 前級與 Heritage Ultimate 後級,搭配的喇叭則是德國 Audio Physics Cardeas。
在炎炎夏日當中,我在婕韻音響享受了一個下午的美聲洗禮,至今依然回味無窮,可是當我回到編輯台寫稿時,卻是擲筆三嘆(現代人應該說是擲電腦吧?),這麼龐大的 Heritage 系統,我該怎麼寫技術特點呢?這套系統根本就是集 Orpheus 技術之大成,要是來個流水帳,細數內中有關數位與類比的技術特色,那大概先嚇跑一半以上的讀者了,所以,我決定複雜的事情,簡單說。
怎麼個簡單說?只講設計理念!
把四件事情做到最好
Heritage 系列大致可歸納出四大重點:第一、使用買得到最好的元件;第二、數位類比線路各自獨立;第三、堅守雙單聲道獨立;第四、獨立超額供電。
對於資深發燒友來說,這四件事情可能是老生常談,可是要把這四件事情做到最好,那可真是困難。這當中最容易做的事情,可能是使用買得到最好的零件,譬如 Heritage SACD 轉盤,選擇日本 Esoteric VMK-5,相信玩音響的人都不會反對,這是目前 SACD 轉盤最好的元件之一。
花錢買優質零件,只要敢花錢,難度並不太高,可是買回來的零件,還要精選配對,這就是耗時費工的事,像是 Heritage Utimate 後級,用的當然是最好的 MOSFET 晶體,可是買進來的 MOSFET 要逐一測量配對,這裡面花費的功夫與時間,可能比買零件還要昂貴。
第二項理念是數位類比全部分離,從 D/A 轉換器、前級到後級,全部嚴格遵守這項規則,避免相互干擾。這當中要經過多少關卡?很多,但這是把聲音做好的金科玉律,並非 Orpheus 獨創,可是要把簡單的原則,嚴格地落實在設計當中,背後需要職人的嚴肅的堅持。
第三項原則是堅守雙單聲道獨立,這也是音響迷熟悉的金科玉律,Orpheus 依舊是以職人的堅持,從頭到尾盡可能做到盡善盡美。就兩聲道的領域來說,雙單聲道設計的目的,是為了提高聲道分離度,不讓左右聲道之間有串音干擾,這樣才能讓立體聲形塑的 3D 音場穩定漂亮,如果左右聲道之間相互有干擾,音像就不容易穩定,好像燭火遇到風吹般晃動。
最後一項原則是獨立超額供電,也是老生常談,您看,Heritage SACD 轉盤有獨立供電,Heritage D/A 轉換器有獨立供電,Heritage 前級與 Heritage Ultimate 後級,也都是獨立供電,玩音響的人都知道,電壓轉換的線路本身噪訊大,裝在同一個機箱,很有可能污染類比訊號,所以內部多半有隔間,避免噪訊干擾,若想做到最徹底,那就是把乾淨箱(線路)與骯髒箱(電源供應)分開,大家不住在一起,就不怕訊號干擾。
至於超額供電,舉 Heritage 前級來講就好,光是這部前級,環形變壓器就用了 350 VA,這麼大的變壓器,拿來做中功率的綜合擴大機都夠用了,可是 Orpheus 卻只拿來做前級,供電容量遠大於前級所需,就是要讓每一部器材都能「舉重若輕」,不管音樂的動態如何,機器擁有的供電能量,永遠超過所需,隨時應付任何突如其來的變化。
爭的是音響表現的「絕對值」
歸納出 Orpheus 四項設計理念,其實每一樣都是基本,畢竟音響經過百餘年技術發展,比半導體的歷史還要多上一倍有餘,許多技術上的難題早已發現,問題就是如何從基本功做到最好,做到盡善盡美,這些是看不到的細節,像是零件篩選、配對,還有線路安裝、製作,每多一項細節要關注,就要多一分成本,像 Orpheus 這麼重視細節,還要堅持瑞士製造,結果就是高昂的售價。所以,Heritage 系列與 C/P 值百分之百扯不上邊,Orpheus 爭的是音響器材表現音樂的「絕對值」,企圖做到最好,拼搏 Hi End 音響頂尖皇冠寶座。
在婕韻音響,我第一個動作是欣賞全套 Orpheus Heritage 系列的工藝美感,當然,也先把時間交給同時,拍下美美的照片,也感謝婕韻音響的工作夥伴,預先幫我把龐大的音響系統架設好,我真的很怕哪天代理商跟我說,要把全套 Heritage 送來 U-Audio 編輯部,光是想到拆箱、搬動,就要冷汗直冒,光是後級單聲道就重達 85 公斤,不但考驗腰力,而且很怕一個失手,不小心碰傷了器材,這對音響評論員的風險太高了,還是來經銷商這裡體驗,不光省了拆箱搬動,還撿現成調整得當的音響系統可聽。
可是當同事在拍照時,看著搭配的喇叭 Audio Physics Cardeas,倒是猶豫了起來,因為在 Cardeas 後方擺放著兩對喇叭,分別是 Accapella 與 Brodmann,身價應該都超過 Cardeas,於是詢問婕韻音響藍先生,是不是要換更大的喇叭來考驗 Orpheus,沒想到藍先生說,三對喇叭他都搭配過,就是 Cardeas 的聲音最好,可別因為喇叭尺寸相對較小,就覺得不夠厲害,Cardeas 可算是 Audio Physics 旗艦等級的喇叭啊!
藍先生說假如我想聽,他可以把喇叭線接過去,可是他保證最後我還是會比較用 Cardeas。說著說著,藍先生便打算動手換喇叭,可是我說不用了,相信藍先生的搭配是經驗之談,而且那對 Accapella 號角是停產的型號,後方的 Brodmann 如果要聽,可能還需要調整喇叭擺位,不管怎麼換,一個下午恐怕沒辦法搞定,而且 Cardeas 採用近場聆聽的方式,已經設定好喇叭擺位,所以我決定按照藍先生的搭配來聽 Heritage 系列。
管弦樂氣勢寬鬆龐大
既然是旗艦系統,出手就來個大場面的管弦樂,拿出慕特與約翰.威廉士合作的「Across the Star」,聽電影「星際大戰:原力覺醒」的主題曲「Rey's Theme」,音樂從小提琴獨奏浮現,3D 音場在喇叭中央後方的空間自然形成,可見事前已經將音響系統調整得宜。Cardeas 喇叭擺放的位置,與聆聽位置大約為正三角形,是標準的近場聆聽設定,喇叭很自然地消失在空間當中,留下寬鬆龐大的音場,凝聚在喇叭中央,自然地向左右兩端延伸。
「Rey's Theme」開場的小提琴獨奏,層層疊疊的音符,與三角鐵細碎的聲響相互呼應,這全套 Heritage 系統不僅輕鬆地把樂器的中高頻質感帶出來,等管弦樂團進入時,各個聲部的分佈則是輕鬆自然,尤其是低音大提琴撥奏從音場中央後方竄出,撐起飽滿的底蘊,讓小提琴的主題高亢地在穩固的基礎上發展,銅管群則從音場後方溫暖的呼應,小提琴堅定地讓主題不斷重現發展,一個轉折,轉調升高,把音樂的張力撐得更強,然後是小提琴委婉地收尾,斷斷續續弱奏的音符,在弦樂群強奏聲中嘎然而止。
聆聽空間寧靜度讓系統發揮得更好
遇上 Heritage 全套頂級器材,搭配 Cardeas 喇叭,拿出慕特直球對決,還真聽不出什麼破綻,我忘了按下 CD 停止鍵,下一首「Yoda's Theme」接續播放,我把音量開小一點,抬頭看了一下婕韻的空間,天花板角落似乎多了一些吸音裝置,環顧四周,似乎與以前來聽的時候有些不同,於是問藍先生,空間是不是有更動什麼地方,我感覺似乎寧靜度比以前更好了些。
藍先生說裝潢沒什麼改動,可是空間裡陸續有找出一些小缺陷,增加了若干吸音與擴散的調整。還沒開始聽音樂之前,其實我並沒有感覺空間的寧靜度更好,因為忙著聊天話家常,等到靜下心來聽音樂,這才感受到聆聽空間的進步,更寧靜的聆聽空間,讓 Heritage 高貴的音色,可以發揮得更好,我想說,這次來婕韻聽 Heitage 系列搭配 Cardeas 喇叭,可能是我來此聽過最好聽的一次,就連旁邊另一套 Kharma 喇叭領軍的頂級系統,也比以前都更好聽,可見婕韻整治頂級音響系統的功力越來越強了。
多軌錄音的層次感漂亮呈現
 |
 |
接下來換上德國老虎於的「The Stockfisch DMM CD/SACD Vol.1」,聽第一軌「No Sanctuary Here」,這是多軌錄音的錄音室作品,內中加入諸多豐富的效果,讓錄音呈現飽滿豐潤的樣貌,開場的電貝斯與木吉他勾勒出低頻雄渾的骨架,人聲哼唱故意讓錄音反向,讓和聲抓不到定位,而是在音場中寬闊地散開,等 Chris Jones 開唱,人聲就在中央,進入副歌時,和聲又是反向訊號,寬闊地鋪陳,讓 Chris Jones 的歌聲跳脫出來,凝聚在音場正中央,音樂進行當中還有許多疊加的木吉他聲響,這些層次都是錄音室混音後製一層層疊加,慢火炮製而成,而全套 Heritage 與 Cardreas 則是和盤托出,在開闊的音場中,錯落有致,呈現豐富的錄音層次感。
我忍不住切換到第六軌 Sara K. 的現場錄音,木吉他的前奏,鋼弦夾雜著細微的金屬摩擦聲,那是戴著金屬 Slide 滑音的音色,另一把木吉他則是音色較暖,應該是裝上尼龍弦的木吉他,兩把吉他左右開弓,迎接 Sara K. 充滿磁性的嗓音。婕韻以正三角形擺放,近場聆聽的效果,喇叭距離離背牆,建構出深度很好的音場,兩把吉他在音場左方與右方漂亮地彈奏,中段的 Slide 吉他 Solo,對比溫暖的吉他和弦撥奏,越聽越是佩服老虎魚的錄音,這可是現場演唱會,怎麼有辦法錄得這麼乾淨,人聲與吉他的音色對比這麼漂亮呢?至於音響系統,這頂級 Heritage 與 Cardreas 喇叭,完全不用懷疑,錄音有多好,音響就能表現有多好。
Dark Side of the Moon 類比味好濃
老虎魚是現代錄音,數位錄音技術讓音樂背景乾淨的能力,自不在話下,如果聽老類比錄音呢?我換上Pink Floyd 經典專輯「Dark Side of the Moon」,聽「Money」,用老式收銀機敲打出來的節奏,銜接 David Gilmore 加上些許 Fuzz 的電吉他,Heritage 的音色不一樣了,聽起來就是那麼地類比,還可以聽見些許類比母帶的噪訊。雖然我聽的是 CD 版本,已經將類比母帶的噪訊處理得低一些,可是 Heritage 還是可以感受到類比錄音的斯嘶聲,藏在音樂底部,呈現七十年代錄音的氛圍。
 |
 |
且慢,雖然「Dark Side of the Moon」錄音年代較早,一樣是多軌錄音,仔細聽 David Gilmore 的吉他,至少疊了三軌,而且忽左忽右,與電顫琴一起呼應,還有一把電吉他加入 Tremolo 效果,中央是主唱,Solo 的薩克斯風也在中央,可是電吉他卻是在左右聲道交替出現,電顫琴則是靠右,等到電吉他 Solo 的時候,效果器營造出寬闊的空間感,但是依然疊了至少三把吉他的音軌,這麼豐富且變化多端的錄音效果,用現代的數位系統來做,難度不算特別高,可是當年可純粹是類比技術,要在混音台上做出這麼複雜的效果,簡直是特技表演。
奇怪,聽 Heritage 搭配 Cardreas,怎麼都在講錄音的故事?唉,頂尖的音響系統就該是如此,獨孤九劍的最高境界,不就是無劍勝有劍,能讓人忘了音響系統存在的器材,不就是無劍勝有劍?
Heritage 遵循的四大設計理念,就是要呈現通透、開闊、無隱的真實錄音樣貌,聽「Money」這樣的老錄音,彷彿走入時光隧道,我想見的不是一個錄音場景,而是 David Gilmore 分段錄製每一把電吉他的 Riff,然後與錄音師在混音台上奮戰,堆疊出左右聲道變化多端的電吉他,再與電貝斯、爵士鼓、電顫琴,混合出搖滾又迷幻的氣氛。
聽完「Money」,啜飲冰咖啡休息一下,從老搖滾的虛幻飄渺中回過神。「Money」並不算是考試曲目,如果要考,可以用第一軌「Speak to Me」開場的心跳聲,當年大家都在比誰最早聽到心跳聲,代表音響系統對於小音量的敏感度極高,動態範圍的表現能力最好,可是聽「Money」,更能感受到純類比時代混音技術的超高技巧,Heritage 搭配 Cardreas,可讓我聽得目眩神馳,想像混音時錄音室裡面手忙腳亂的模樣。
「Live in Italy」的現場感很強
 |
 |
冰涼的咖啡,將搖滾的熱度稍稍降溫,準備回頭聽古典樂。我換上芭托莉的「Live in Italy」,這是我經常帶出門,驗證音響系統重建音樂會現場能力的唱片,聽韓德爾的「Lascia la spina」,在義大利 Vicenza 的奧林匹克劇院現場演唱錄音,Heritage 與 Cardreas 建構了寬大深遠的音場,音樂背景漆黑,襯托芭托莉凝聚有神的音像,弦樂群圍繞著芭托莉,左邊是小提琴,右側是大提琴,大鍵琴則略靠右方,要做到清晰準確的音場定位,只要器材的相位沒有錯,喇叭擺位得當,並不算特別困難,而這驗證了婕韻音響事前的調整相當到位。
那麼 Heritage 與 Cardreas 厲害在哪裡?細膩滑順的人聲與器樂質感,加上極為豐富的演出細節,弦樂群輕柔地在空間迴盪,大鍵琴空靈地彈奏分解和弦,中央是芭托莉渾厚圓潤的歌聲,呼吸換氣時的細節,呈現出彷彿在錄音現場的感受,芭托莉喉韻的變化,帶出歌聲的層次的遠近變化,轉入副歌時,歌唱的力度增強,尾韻抖動的細節,讓歌聲更富有感染力,當芭托莉奮力拉高歌唱的氣氛時,器樂卻小聲地伴奏,讓芭托莉恣意地發揮,我想說,用 Heritage 與 Cardreas 來聽室內樂,近距離的聆聽親暱感真好。
展現不折不扣的馬勒
可是,這麼大的系統,室內樂當然難不倒,前面聽的音樂,在 Heritage Ultimate 漂亮的面板上顯示,輸出功率幾乎都不超過十瓦,這對千瓦等級的 Heritage Ultimate 真的是牛刀小試。我要請出馬勒了,換上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的「馬勒第五號交響曲」,直接進入第五樂章。
銅管溫暖的開場,從音場深處竄出,與木管樂器相互呼應,Heritage 與 Cardreas 準確的音場,自然是調整得宜的成果,可是厚實與明亮的對比,則是全套 Heritage 與 Cardreas 展現音樂的能耐,管弦樂團的鋪陳濃淡得宜,銅管吹奏的主題溫暖又豐潤,等弦樂群加入之後,樂團的氣勢更盛,把寬闊的音場塞得很滿,而錯落有致的聲部層次,則讓中段的賦格呈現活潑躍動的樣貌。
 |
 |
長達十五分鐘的第五樂章,從銅管與木管交織的田園風格展開,音樂的動態變化大,也就是大聲與小聲的對比很大,再大聲的樂段,也難不倒 Heritage Ultimate 後級,這是大系統的優勢,1,000 瓦的輸出功率,即便是大聲樂段,也不過跳到 30~40 瓦,真的是舉重若輕,音樂到 11 分 10 秒時,掀起一波高潮,銅管狂野咆哮,定音鼓群猛力在底部鼓譟著,衝到頂後,音樂忽然落入安靜的樂段,逐步堆疊,迎接 13 分 20 秒輝煌燦爛的聖詠,撐開大型管弦樂團的聲勢,我閉上眼睛,迎接 Heritage Ultimate 用龐大的功率,催逼出 Cardreas 全頻段的能量,不光是耳朵享受著管弦樂團的包圍感,光耀璀璨的音符帶出音樂的感動,這是不折不扣的馬勒,寧靜之時細語如絲,咆哮起來宏偉巨大,這才是頂尖音響系統的真正考驗。
全面釋放音樂的力與美
聽完「馬勒第五號交響曲」第五樂章,波瀾壯闊的尾奏還在心中迴盪著,Orpheus 頂級的 Heritage 系列,可說是全面釋放音樂力與美的上乘之選,聽現代多軌錄音,您可以聽見錄音室炮製的豐富音樂層次;聽室內樂,您可以擁有細膩絲滑的器樂質地;聽交響樂,您可以毫不保留地揮灑龐大的管弦樂氣勢,當音響系統能夠舉重若輕、揮灑自如,夫復何求?
廠商資訊
進口總代理:普立視
電話:02-8791-8087
經銷商:婕韻音響
電話:02-2632-7268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