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•郭漢丞
Delight Pro-1雖然名為「書架型喇叭」,但卻是一款足以和落地型喇叭相提並論的書架型喇叭。它的音箱尺寸在書架型當中可說是龐大者,它的重量更是不能從外觀想像,喇叭和分音器加起來27.5公斤。Pro-1的外表看起來簡單樸實,但內中卻是藏著無數的心血結晶,從每一處細節都可以感受到追求頂尖的講究和用心,這番精神確實是Hi End的根本,那是追求音樂重播極致的熱情,淬煉出Pro-1的精彩。
品牌稱之為Delight,頗有訴求音響充滿「樂趣」的意涵,但催生一系列音響器材的公司背景,卻是從事負離子技術的產品開發,頗為耐人尋味。不過實際上的故事也很簡單,主事者有心,希望創造出一系列能讓愛樂者享受音樂的音響系統,默默投入研究開發,低調地進行行銷推廣的工作。名為Delight Audio Acoustic Labs,抱持著不斷實驗、不斷進步的精神,慢慢琢磨出一款款精緻的產品,從CD、擴大機到喇叭,一應俱全。
希望更多人走進音樂的世界
幾年來看著威加國際不斷投入,堆砌出Delight的產品,光是喇叭就有7款之多,另外還有SCD-5000 SACD唱盤、兩款前級、後級與綜合擴大機各一款。為了讓自家音響產品的效果更上層樓,連相關搭配的墊材都考慮在內,設計出數款角錐。為了讓更多人進入音樂的世界,進而喜愛音響,他們與古典音樂雜誌Muzik 合作,規劃了一系列古典音樂講座,免費邀請愛樂者入場。在「十方樂集」不小的演講場地,擺放的就是自家書架喇叭配超低音。Delight不以銷售為目的,純粹希望更多人進入音樂的世界,這番目標遠大,路鋪得遠,卻也代表對自家產品的信心,相信只要聽過Delight的音響,肯定會瞭解音樂的本質卻是如此美好。
Delight的背景約略表過,該談談主角Pro-1喇叭了。Delight旗下雖有7款喇叭之分,但喇叭箱體的外觀尺寸皆相同,差別在於內容。Pro-1屬於入門進階版,也就是比入門款Q-1000更高一級的產品,也是Delight採用分音器外置最「平價」的一款,這「平價」並不算低,參考售價15萬元,這個價位帶肯定要和歐美產品競爭,價格很難討到便宜,這Delight要是沒三兩三,何敢上梁山?
箱體製造 用心十足
從架設搬動Pro-1的過程,那27.5公斤的重量,確實讓人吃了不少苦頭,但這也顯示Pro-1用料確實紮實,這可不是「三兩」了,體重就快百兩了。為了追求好聲Delight可說不惜血本,Pro-1的箱體頗大,箱體側面呈梯型,底部深度高達48.2公分,寬度也有40.65公分,外觀施以胡桃木皮啞光烤漆,木紋雅致,內斂耐看,有著高級家具的架勢。這喇叭箱體加上單體,重量就有18.5公斤,可見箱體下了很深的功夫。
原廠告訴我,箱體的製作採用V-Cut一體成形,就是整塊MDF利用電腦CNC切割,然後像是摺紙一般組合黏接起來。這樣的施工方法並不新穎,很多高級喇叭都是這樣做,譬如Dynaudio的書架喇叭也都是如此,讓外觀完全無接縫更顯精緻漂亮,但缺點是材料損耗很多,成本較高。Pro-1的箱體又比Dynaudio規則長方體的設計複雜,V-Cut組合肯定更麻煩、成本更貴。胡桃木皮則是在箱體組合完成後,才請木工師傅貼上去,還要經過多次打磨的功夫,修飾出Pro-1那光澤質樸,卻細緻典雅的木紋。這裡講到的每一項功夫,新奇之處不多,每一項都是硬功夫,每一份注意都要額外花成本的。
採用鈹高音振膜設計
 |
 |
至於Pro-1前障板採斜面配置,代表適當的時間相位補償,符合發燒友認知的聲學理論。安放單體的前障板厚度有5.5公分,穩穩地固定住單體。單體選用也有學問,1吋高音單體藏在金屬鐵網中,那振膜表面看起來不太明亮,但卻是鈹高音振膜,成本直逼鑽石高音,同屬當今最昂貴的振膜材料。與其他鈹高音單體不同之處,就是Delight採用蠶絲懸邊,有別於其他鈹高音產品,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這樣設計的鈹高音。
拜鈹高音所賜,Pro-1的高頻延伸可達50kHz。中低音單體則是鋁鎂合金,是質量輕、剛性高的材料,白色的中低音振膜成了Pro-1的視覺焦點。這款7吋鋁鎂振膜中低音性能頗佳,據說高頻延伸可達20kHz,而廠方標示的低頻可達31Hz,這樣個規格,拿這個7吋中低音都可以做「全音域單體」的喇叭了。
外置分音器重量高達9公斤,但很可惜,為了內部避震,這個分音器裡面塞滿了Epoxy,所以拆不開,無法向讀者們報告,等有機會採訪Delight的實驗室時,在好好問個仔細。原廠告訴我,他們選擇的元件只問聲音好壞,不問價格高低,所以實驗室裡的工程師也就放膽用料,結果是越設計用料越好,最後定案版本重量高達9公斤。
符合Hi End設計原則
 |
 |
專用腳架外部材料為MDF,內部則填滿了金鋼沙。 |
由於Pro-1的形體頗大,底面積更可說是目前看過最大的書架型喇叭,一般喇叭腳架搭配起來,很容易有頭重腳輕的感覺,不是很牢靠,於是原廠一併送來專用腳架。這款腳架重量高達30公斤,外部材料是MDF,理當不會那麼重,但中間填滿了金剛沙。原廠表示,光是金剛沙的選擇,就不知道試了多少種粗細不同的原料,最後才定案的。從表面上來看,這些結果似乎都是理所當然,符合Hi End音響的設計原則,但研發過程中Delight確實面面俱到,從合理的聲學原理出發,想辦法把每一處細節做好。
當Pro-1進駐U-Audio的試聽室之後,原廠很貼心的一起把A-1綜合擴大機送來搭配,順理成章地配成一套,同時間Pass Int 150也在U-Audio,是搭配Pro-1的另一套擴大機,訊源則是Lindemann 822 SACD唱盤。從Pro-1進駐到著手寫稿之間,過程可說是漸入佳境,越是用心調整,越能感受到Pro-1的好處。剛開始聆聽Pro-1的印像是溫暖寬鬆的音樂氣質,高頻延伸標示雖然高達50kHz,但聽起來卻不是很明亮的個性,而是色調稍暗的耐聽個性。在「魔鬼的顫音」當中,小提琴顯得龐大而飽滿,弓弦摩擦的細節多,揚起的泛音則是輕輕柔柔地,不顯壓力。
搭配角錐調整音場高度
不過一開始也遇到問題,雖然Pro-1在設計上有著諸多用心,但進入U-Audio的Pro-1卻不是很順利,原廠喇叭腳架似乎太低了,整個音場的高度跟著往下掉,席地而坐聆聽高度才會剛剛好。這顯示Pro-1在3度空間的音場表現頗有水準,但高度不夠。問題請教原廠,是否有稍高的腳架?原來Delight早已經設計了兩款角錐,一款擺在腳架底下,另一款擺在喇叭底下,兩款角錐配起來,高度就對了,這時音場也恢復到正常高度。
 |
 |
喇叭底下的角錐主要是用來「調音」,可以讓聲音更細緻。 |
既然角錐有兩款,安裝時也是分段安裝。原廠的建議是搭配腳架的角錐一定要買,而喇叭底下的角錐則是用來「調音」,可以讓聲音更細緻。由於Pro-1份量很重,所以裝設角錐時原廠特別來協助安裝,並且分段試聽其效果。我們只以「魔鬼的顫音」試聽,先配上腳架底下的角錐,高度就比較理想,音場的高度就恢復了,同時原本覺得略微轟隆鬆散的低頻,也跟著收斂起來,速度感明顯提升。而增加喇叭底下的角錐,對音場高度也有幫助,但主要的變化在於質感,尤其是小提琴的泛音延伸,顯得更為豐潤。在原廠角錐的助威之下,我是怎麼也不肯卸下來了,在試聽Pro-1的過程中,這兩款選購配備,全都用上了。
角錐安放完成,接下來幾天的聆聽就是調整擺位。Pro-1雖是書架喇叭,但體型卻相當龐大,擺位宜寬不宜近,左右間距至少給它1.5米的空間呼吸,可以營造出很輕鬆寬大的音場。我試了幾次,慢慢加大Pro-1的間距,最後大約拉開1.8米的距離,喇叭稍微Toe-in。此外,U-Audio每次有器材進來,空間裡就會增加空箱,這些空箱對Pro-1稍有影響,我也一一排除對Pro-1的干擾。
雖是漸入佳境,但我認為寫稿之時,我還沒有完全發揮Pro-1的全部實力,勉強說個80分吧,可是編輯部定好的時間不能延誤,讓我慢慢玩下去,只能以這八成表現來談Pro-1。從喇叭分類上來說,Pro-1確實是書架型喇叭,但從聲音表現上來看,Pro-1肯定比許多落地喇叭還要好,它的低頻延伸標示31Hz,實際聆聽時那低頻的表現確實令人印象深刻,低頻能量感超大,絕對顛覆一般人對書架型喇叭的想像。像是「鬼太鼓座-富嶽百景」,配置了大小不同的太鼓,或急切、或雄渾、或快速、或沈穩,交織出複雜熱鬧的場景,Pro-1展現出來的氣勢,完全不像是一對書架型喇叭,而更像是中型落地喇叭。「富嶽百景」打擊樂雖熱鬧,但Pro-1則能有條理的鋪陳,和自家擴大機A-1搭配時,Pro-1那種輕鬆不緊繃的質感更明顯,搭配Pass INT150時則線條更緊湊。
低頻!低頻!低頻!加上寬闊音場
偏好低頻飽滿雄渾有量感的玩家,一定會喜歡Pro-1,它的低頻量感確實遠超過我們對書架型喇叭的期待。譬如「Linn Records SACD Vol.3」第三軌Judith Owen演唱的「Painting By Numbers」,老搖滾味濃厚的曲子在Pro-1上面聽起來,大鼓和低音貝斯撐起來的骨架子就很強、很猛,低頻的重量感表現得不錯。而Pro-1營造音場的能力頗佳,在適當擺位調整後,3D空間感不難清楚地展現。有趣的是,Pro-1表現出來的是向後延伸的音場,而不是前傾的音場,那清晰通透的音場巧妙地在喇叭後方營造出來,更顯寬深。在「Linn Records SACD Vol.3」第7軌帕格尼尼隨想曲當中,那鋼琴演奏的空間似乎特別空曠,在Pro-1上面感受格外不一樣,錄音場地聽起來很高、很寬,音樂氣氛像是鋼琴獨自在偌大的空間裡獨白,鋼琴此起彼落的顆粒跳動,音色稍暗,卻更顯厚度,音質帶有厚重與暖色調,與寬闊的音場空間感形成對比。
營造音場確實是Pro-1的強項之一,初擺位就有不錯的音場,而且是頗有「深度」的音場呈現,慢慢調整,音場的相對精確度會更高。譬如杜達美指揮的「貝多芬第五號、第七號交響曲」,雖然氣勢頗壯,顯得軍容壯盛,但Pro-1在音場刻畫的優秀能力,可以讓我們稍微感覺到樂團編制並不算大,但在杜達美賣力的指揮下,樂團興高采烈地演出,顯現帶著愉悅氣氛的貝多芬。再拿Channel Classics的「Super Artists on Super Audio Vol.3」為例,裡面有許多古樂器演奏的曲子,Pro-1稍微龐大的重播效果,襯托出韻味頗佳的殘響,音符略帶昏黃,聽來頗有韻味。在Pro-1上面聽音樂,你最不容易感受到的就是「壓力」,有的是輕鬆流暢,不帶一絲緊繃。
Pro-1是一對溫柔的喇叭,雖然我覺得在U-Audio試聽的這段期間,只發揮了8成的功力,但那種輕鬆流暢的本質,倒是自始至終從未改變。Pro-1有的是溫柔婉約的質地,這也是試聽自始至終未曾改變的本質。在材料選用上,Delight確實用心良苦,也盡可能掌握住製作的細節。這三點,可說是Pro-1的強項,但為何我說只發揮八成功力呢?我的疑問在音像比例,這在人聲的表現最是明顯。

|
 |
像是蔡琴的「機遇」,大概是發燒友人手一張的大片,內中錄製的蔡琴歌聲就帶著龐大的特質,在Pro-1上面聽起來更為龐大,自是意料中事。不過像是Renee Fleming的「Bel Canto」,Fleming的歌聲也顯得格外龐大,這就有些耐人尋味了,因為我期待的歌手尺寸還應該再小一些、再凝聚一些,但Pro-1卻是寬鬆渾圓,有點收不起來。當我們換上兩組Delight特製的角錐之後,音像凝聚力有所提升,但稍微擴大的感受依舊。或許,在表現歌聲上Pro-1就該是龐大寬鬆渾圓的質地。
總之,Pro-1是一對「不能小看」的書架型喇叭,它的音樂規模感絕對可以和中型落地喇叭相提並論,在低頻的量感與速度感都有傑出的表現,它唱起歌來滿滿是醇厚,滿滿是韻味,高頻延伸不特別亮,卻帶著自然的甜味,好生醉人。15萬元買一對書架型喇叭,或許有些「挑戰」,但請不要把Pro-1當作書架喇叭來看待,它的音樂規模有很多落地型喇叭都比不上,更是一對能唱出交響樂規模感的書架型喇叭。
Delight Pro-1 器材規格
單體:1吋鈹高音、7吋氧化鋁鎂合金中低音
阻抗:4歐姆
承受功率:150W
效率:91dB(1w/1m)
頻率響應:31Hz~50kHz(±2dB)
尺寸:253×406.5×482mm(W×H×D)
重量:18.5kg(箱體)、9kg(分音器)
參考售價:150,000元
廠商:威加國際
電話:02-8792-8668
網址:www.delightaudio.com.tw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