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•郭漢丞
一般大多看到線材定價高昂,總以為這些做線的人好賺,但大部分人都沒有計算,究竟研發需要投入多少成本。要研發才能有競爭力,而研發不僅耗時費力,中間的損耗不知凡幾,可是懂得高階音響線材的伯樂,卻又如鳳毛麟角,為「知音者」打造頂級線材,又怎知「知音者」有多少?
量少質精回收不易
TcM大手筆的進料、打樣、試聽,花了一、二十萬打出百來米的樣品線,要是實驗結果不盡人意,這些花大錢買進來的物料,全部都要丟到垃圾桶裡。我常聽到有人批評線材賣得貴,總會問他們,既然覺得線材賺的是暴利,看來是好生意,何不動手做,也投入賺大錢的行列,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:能賣的量太少。
重點來了,大家都覺得音響線材昂貴,是從表面來看線材的成本,但卻忘了原廠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想辦法做出好產品的苦心。記得有一次車子的電動窗故障,整個玻璃窗掉下來,趕忙開到原廠修理,原來只是中間一個塑膠螺絲斷裂,但更換這個塑膠螺絲竟要價1,500元。心裡面嘀咕了一下,還是得乖乖付錢,原廠師傅看我面帶醞色,婉轉地說,少了這個塑膠螺絲,車窗就不靈了,要想到車廠做出一部新車,投入了多少資源,這個1,500元的塑膠螺絲也就不貴了。
看看鄧先生為TcM和Power Source投入的資金和時間,只為了發燒友才想買的高檔音響線材,和同樣做工業用線的同業比較,雖然工業用線單價低,但成本也低,量一大,自然能賺錢,相較之下,一樣是專業線材製造廠,專做Hi End線材的鄧先生,能賣出去的量可說少之又少,再加上高昂研發成本的攤提,產品售價看起來雖高,但實際上利潤大都拿來投入研發了。
獨立開發專屬零件
TcM對於研發的堅持,還包括專屬的配件,譬如喇叭線使用的Y插、電源公、母插頭、RCA與XLR端子,TcM都大手筆開模製作。鄧先生說,大部分的廠製線,都選擇國際知名的工業級製品,有些選擇價格較高的醫療級製品,但是這些零附件都是針對工業或醫療用,規格重視電氣安全特性,而不是斤斤計較聲音品質。
國際間專業製作音響用配件的公司,以德國WBT比較出名,受到許多歐美Hi-End廠商青睞。我問鄧先生為何不乾脆使用WBT,發燒友人人皆知,還可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?答案很簡單,還是最終搭配,鄧先生說他也試過,WBT的品質確實很好,但是未必符合TcM與Power Source的設計需求,而且不能根據他的想法修改規格,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貫徹設計初衷,還是得自己動手做。
於是TcM花了大錢,開模製作,金屬部件並以高純度的銅和銀製作。幾年前我曾經在音響雜誌上寫過一篇實驗報導,拿一般隨機贈送的電源線,換接TcM製作的電源公、母插,結果還真是不錯,花小錢就有升級的效果。結果許多人打電話來雜誌社問,究竟到哪裡買TcM的零件,沒想到鄧先生開模製作,並不想當電料零件賣,而是為了自己的產品所需,許多有興趣的發燒友,都買不到報導的零件。
自家「壓接式」設計
TcM自家的電源公、母插與喇叭線Y插,除了材質精純,符合發燒的條件之外,鄧先生特別開發了「壓接式」的設計,道理很簡單,導體最終還是要和這些連接頭組合在一起,以電源線而言,許多工業級或醫療級的產品,大都採用螺絲鎖定的方式,鎖的力道不同,金屬部件的接觸面積就不同,自然引起聲音的差異變化。TcM開發的「壓接式」設計,直接用夾線鉗用力把導體固定就好,還可省去焊錫。
 |
其實省去焊錫的「壓接式」設計,並不是為了省工省料,歸根究底還是為了聲音的考量。焊錫的使用,本身是當作金屬的黏接劑,但是錫的導電率不同,一定會影響聲音,熟悉DIY發燒友也都瞭解,焊錫的選用對聲音影響甚大。TcM改成「壓接式」,直接把導體和端子金屬部件緊密結合,接觸的表面積幾乎每一條線都一樣,不會有誤差,而且還不會受到焊錫的影響。
現在大部分的TcM自家端子,都是採用「壓接式」設計,只有RCA和XLR端子,設計上無法改為「壓接式」,仍須使用焊錫。在焊錫的選用上,TcM採用美國專業的Caster高純度焊錫,成分是95%的錫與5%的銀,完全不含鉛,現在說起來有環保意義,但鄧先生選用時可不是為了環保,而是不含鉛的焊錫聲音特別好。這種焊錫在施工上比較難,因為不含鉛,融點較高,焊槍設定的溫度也要比較高,製作耗費的時間也比較長,不過這些製作成本和TcM投入研發的成本比較起來,可說是小巫見大巫了。
廣泛試聽收集意見
大量投入研發與自製專用端子,還無法道盡TcM的「秘方」,鄧先生還有一群忠實用家,準備著各種音響系統幫他一起聽。每次鄧先生有新產品推出,總會把樣品線拿到許多資深發燒友家裡試聽,像是「音響論壇」的劉仁陽顧問、「新音響」主編賴英智,當然也包括我在內,都是提供一手試聽印象的用家。其他還有許多買線買到變好朋友資深玩家,也是鄧先生詢問的對象。鄧先生說:「閉門造車,完全不管發燒友的聽感,是不切實際的想像。」
從研發、實驗,到自己試聽滿意,然後把樣品周遊列國,巡禮觀摩一番,也難怪TcM的線材推陳出新很慢。從Reference 1到Reference 2中間相隔幾個月算短,而再進步到「十週年紀念」系列,中間可相隔將近兩年,升級的幅度也令人驚訝。我還記得剛換下Reference 2喇叭線,把「十週年紀念」喇叭線接上系統,CD一曲尚未播完,我就已經打手機過去罵人了:「怎麼會好這麼多,那何必推出Reference 2?」鄧先生不好意思的說:「研發總會進步的,兩年前哪知道會試出『十週年』的結構配方。」
十多年累積寶貴經驗
抱持著無限的熱情,鄧先生在中港台三地,闖出了TcM與Power Source的響亮名號,背後可是耗費了無數的資本與時間。「質勝文」的TcM與Power Source,沒有編織莫測高深的理論,腳踏實地從研發著手,反覆實驗出「耐聽」的音響線材。

|
看似簡單的線材,在材質、絞繞、屏蔽上,樣樣下功夫,從變換無窮的設計變數中,找出最佳「配方」,是鄧先生十多年來不變的工作內容。不閉門造車,廣泛搭配各種系統,從發燒友的聆聽經驗找出修改方向,讓TcM和Power Source擁有眾多的實戰經驗累積。
比行銷包裝,鄧先生還需努力,但講實戰經驗與「配方」調製,十多年的專注投入,換得學院中找不到的製線知識。對鄧先生而言,投入音響專用線材的生意,獲利或許比不上那些搞大量工業線材的同業,但從發燒友聆聽TcM與Power Source一派陶醉滿意的表情,則是千金難換的成就感,這也是一路支持鄧先生堅持下來的最大經營動力吧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