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文•戴天楷 圖•郭振榮
我只是想架好喇叭,放個音樂讓喇叭和擴大機暖身一下,卻招引了整個編輯部前來 關切:「你在聽什麼喇叭?」「這個聲音好活啊!」U-Audio 的試聽室在地下室, 平常我們都在一樓寫稿,樓梯通道沒有門,是完全連通的,每當有人在地下室試聽, 我們在樓上全都要陪著一起聽。
過沒多久,第一個同事坐不住了,問了我在聽什麼喇叭,然後就下樓去了。沒多久, 坐我後面的同事也說:「這個喇叭的聲音密度真好,輪廓鮮明。」然後,也推開椅子 下樓去了。同事都下樓了,我還待著幹嘛?拎起一袋 CD,抱著筆電,倒了杯水,也 跟著下來。就見到那第一個下樓的同事,安穩地坐在椅子上聽,邊聽邊說:「聲音真 活,而且很有實體感。」
我都還沒敲過喇叭他就敲了。那個聲音低沈又短促,顯見箱體的阻尼和硬度都很高。 同事的動作,引發了我的好奇,我以相同的姿勢和力道敲打試聽室裡其他的喇叭。沒 想到這喇叭箱體敲起來的聲音,竟然和 Wilson Audio 的 Alexia 2 很相近。我來回敲 了幾次,還真的很像。Alexia 2 用的是Wilson Audio 稱為 X Material 的複合材質, 那是他們家的不傳之祕。沒想到,這對喇叭的箱體敲起來的聲響能與之如此相近。
淵源流長的故事可說,但公司卻有宏大目標:要讓他們的產品成為同價位帶中最好 的。產品由專業的聲學工程師研發,十多年來,樣式越來越多元,包括兩聲道Hi-Fi 喇叭、多聲道喇叭、soundbar、嵌入式喇叭、造景喇叭等都有。事業之初,他們以 平價的 1000 系列喇叭進入市場,到現在,他們家產品的售價也始終平易近人,連 旗艦落地款 Concept 500 和旗艦書架 Concept 300 也都算是負擔得起的喇叭。
明顯比喇叭大上好幾倍,兩支分開裝,還沈重的很。將外箱平躺放倒,打開後,將內 包裝拉出來。原廠用保力龍結合瓦楞紙把 Concept 500 緊緊包住。這等包裝,就算 比它更貴的喇叭,也不一定比它講究。
箱體的顏色都是一致的,不是木皮就是烤漆,頂多就是前帳板用了不同的材質。但 Concept 500 則有變化,它的前半(其實該稱前2/3)是黑色鋼烤(或白色),後 半則是木紋,而且全箱體鋼烤處理。前帳板表面還有弧度,轉角處都做了圓滑處理, 細節處理相當不錯。
喇叭,這種大小的落地喇叭,一個人搬不是難事,但 Concept 500 硬是比別人都重, 為了不傷到喇叭,還要請同事來幫忙才行。一看規格,單支 42 公斤。怎麼會這麼重 呢?因為箱體的板材夠厚。Q Acoustics 的箱體用上三層 MDF 板,彼此間以阻尼層 相嵌合。這樣一來,就好像讓喇叭行成了「房中房」(room withing a room)一樣的 結構,透過雙阻尼夾層,將高頻振動轉化為熱能;這個技術原廠稱為 Dual Gelcore。 原廠也提出測試數據,在 500Hz 到 2kHz 的範圍,透過 Dual Gelcore 技術,喇叭箱 體板材的振動比傳統板材要低 10-20dB 左右。Q Acoustics 要做的,正是盡可能地減少 箱體干擾喇叭的發聲。
Q Acoustics 表示,這種作法要很小心,雖然它可以強化結構,卻也可能把一邊的振動導引到另一邊,結果反而更糟。他們的工程師採用有限元素分析(Finite Element Analysis),以及雷射檢測(Laser Interferometry)找出最適當的位置加裝橫樑,成功解決這個兩難的問題:又能加強箱體結構,還能避免振動能量積存在箱體上。此外,原廠還表示,像 Concept 500 這種落地喇叭,內部中空,就像是一根管風琴的共鳴管一樣會有壓力梯度不均等的諧振。Q Acoustics 的工程師設計了一個稱為赫姆霍茲壓力均衡器(Helmholtz Pressure Equaliser),加裝在箱體內部,透過抵銷作用,降低箱內壓力的不均衡。
技術和工程的目的,其目的都是為了聲音。技術講得再多,聲音不好聽,那就是天花亂墜信口雌黃。Concept 500 的好,得由聲音來決定。我來繼續講前面沒講完的故事。
Belafonte 唱到尾音時,讓聲音搖曳晃動一下,這就勾人了。「Losing Hand」一曲末了,Belafonte 用力喊了一聲,Concept 500 從容地應付這個突起的動態,讓全曲一路聽來活潑又有精神。背後的貝斯伴奏,輕柔而飽滿,而且低音乾淨,貝斯連同鼓聲聽起來是可辨識區別的。鼓組在搔弄銅鈸時的細碎聲響清楚,資訊豐富,「In the Evenin’ Mama」裡的鼓,敲得鮮活有力,凝聚而有密度。吉他撥奏的金屬質感真好,加裝弱音器的小號吹起來尖而不吵,利而不噪,那是相當有表情的小號吹奏。Concept 500 這個絲質軟半球高音的延伸表現真不錯,不但能把樂器的金屬質感表現出來,能提供豐富的細節資訊,更讓音樂有了活生的氣氛。聽「Hallelujah I Love Her So」一曲那充滿生氣和神韻的演唱,Belafonte的演唱真是迷人。
單用這張「Belafonte Sings Blues」專輯,當中有鼓,有貝斯,有小號,有溫暖的人聲,足以察知那個高音量感的調節跳棒的作用。經過幾番試聽,我認為這個高音調節真是好用。首先,每個人的高音量感的接受度不一樣,有的人喜歡亮一點的聲音,有的人不喜歡。其次,聆聽環境也會影響高音量感,有的空間會吃掉一些高頻,這時就可以靠分音器增量,有的空間會吃掉低頻使高音過頭,就可以減量來聽。其三,線材和擴大機的搭配,也會影響頻率響應。線材本身的感抗、容抗都會影響頻率響應,每一台擴大機也都有他們自己的個性,如果前端搭配著重下盤,那麼,可以透過增加高音來賦予音樂更多活力。這樣的設計,給了用家更多空間,調配出自己喜歡的音色,讓喇叭有了客製化的空間。
我很喜歡 Concept 500 有節制且有解析的低音域表現。聽 Holy Cole Trio 的「Don’t Smoke in Bed」專輯,第一軌「I Can See Clearly Now」以貝斯的撥彈揭開序幕,那個貝斯聽起來爽朗乾淨,一點不會臃腫肥厚。在我的經驗裡,這樣體積、又落在中低價位帶的落地喇叭,往往會為了吸引人注意,刻意增加低頻量感,實際上,工程師卻弄巧成拙地把低音給搞混濁了。Q Acoustics標榜他們是由工程師組成的團隊,就算是現階段的旗艦喇叭,他們也沒有刻意追求誇張的低頻,讓頻率響應維持住平衡。至於Holy Cole的歌聲鮮活又立體不僅聲線清楚,喉韻和咬字的細節豐富,那些子音發聲非常鮮明。這時,高音調節就派上用場了,你如果還要更豐富的唇齒音,可以換接到右邊兩孔,高音還會增量;如果你想聽更柔和一點的,把跳棒拔掉就成了。Concept 500 提供了扎實又立體的音像,而且音像分離度很夠,歌手、鋼琴、貝斯分的清清楚楚。在「So and So」一曲唱到後面,她的彈指聽起來響亮又扎實,真實感十足。「The Tennessee Waltz」一曲裡頭的口琴伴奏,簧片質感真實,彷彿看得見樂手搖擺的身影,以及他吐息與吸氣的動作。Holy Cole 的歌聲吐出,唱到高處,聲音能量充沛,落入低處,歌聲沉穩。Concept 500 真是一對精彩的喇叭,讓唱片聽起來似乎都更精彩了。難怪乎整個編輯部都為了它坐立難安。
從爵士跨到古典,還是人聲,但古典聲樂的唱法不同。Concept 500 可不可以有氣質地表現古典音樂呢?放上Patricia Petibon的西班牙歌曲輯「Melanclia」,第一軌就很精彩了。開頭的吉他撥彈質地溫潤,Petibon的歌聲婉轉,高低起落之間充滿表情。不同於錄音室裡混音的爵士錄音,古典音樂有更自然而開闊的舞台感,Concept 500的音場表現也很出色,不但舞台有深度,而且定位清楚。這首曲子裡最容易辨識的就是吉他了,第一段主副歌唱完之後,吉他的一段分解和弦,饒是精彩。至於背後的木管也是清楚明確,雙簧管的質感十分鮮明。第二曲開頭的低音弦樂撥奏,彈性有厚度,卻又維持清晰的線條。弦樂群有著漂亮的光澤感,伴隨著Petibon嬌媚如海妖一般的多變唱腔,幾聲鋼片琴敲下,盪出了夢幻般的氣氛。
再把編制放大,聽阿胥肯納吉指揮愛樂管弦樂團的西貝流士「芬蘭頌」,Q Acoustics Concept 500 展現出它超越體積的恢弘氣勢。樂曲開頭,銅管沈重地低鳴,深沈緩慢的弦樂跟上,那是面對俄國侵略的芬蘭人民心中的無限悲苦。起來吧,芬蘭人民們!樂曲開始漸轉激昂,樂團能量奔騰湧現。Concept 500 不僅能量感十足,氣勢超乎想像,而且可以維持著安定的音場,聲部分部清楚分明,在 tutti 樂段裡,樂團賣力齊奏,弦樂帶有亮澤地湧動著,低音弦樂堆出了音樂的厚度。更精彩的當然是還是銅管部,低音號深沈而粗獷地吼著,長號吹出了厚實與溫暖的音色,再配上小號的燦爛輝煌,那真是精彩極了。我連聽兩回,不知不覺間,遙控器的音量被我往上按了好幾回。在大音壓下,Concept 500 仍能保持不失真,坐在那裡聽,完全不覺有任何不適難耐,這是它的本事,難怪技術白皮書裡一直重複提到「低失真」。Concept 500 體積不大,但是可以重現有這般規模感的舞台,實在不簡單。聽背後的定音鼓敲擊,聲聲清楚,而且生猛有勁,更推開了舞台的深度。真是精彩的芬蘭頌,聽的教人熱血沸騰,精神抖擻,對明天滿有希望。不到20萬的Concept 500能唱出這樣振奮人心的芬蘭頌,你也該聽看看。
下一張唱片,也同樣教人沸騰,那就是阿格麗西在2006年盧加諾音樂節現場演出的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鋼琴協奏曲。鋼琴聽來雄健陽剛,音符爽脆清朗,阿格麗西以剽悍又瀟灑的手法彈奏,比起她早先在DG的錄音更犀利。同樣以大音量聆聽,Concept 500反應速度快,音質鮮活,密度夠高,表現起鋼琴實在活力四射。這裡的鋼琴若用Audio Analogue來推Concept 500,聽起來尤其爽朗,聲音清新而有活潑。倘若換成Accustic Arts來推,鋼琴則顯得更龐大一點,琴音帶一點溫暖,聲線更圓滑。這首雖名為鋼琴協奏曲,實際上是寫給鋼琴、小號與弦樂團的協奏曲,沒有木管、銅管和打擊樂,但依舊精采絕倫。弦樂閃耀著綢緞般的光澤,綿密如織的美感,配合低音弦樂部的深沈與厚重,那實在美好。第二樂章裡,鋼琴操著平穩又抒情的語調,慢而斯文,緩而優雅地奏著,那是舞步,也是吟詩。幾聲連續重擊,逐漸往下的低音和弦,有著足夠的重量。其和弦的琴弦振動感清晰,那讓音樂聽起來格外真實,格外有現場感。小號吐著濃郁的溫暖腔調,那金屬質感的芳華,真是美啊!
我又一時興起,把Linn Sondek LP12接上Accustic Arts Power I,放上卡薩爾斯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,大提琴悠揚唱說著那個曾被遺忘和忽視的美麗。在卡薩爾斯的詮釋下,那些被認為是「學院裡的機械式演奏」全都活了起來,我放上BWV 1007,聽優雅莊重的阿蘭曼德舞曲,聽奔放而流暢的庫蘭舞曲,聽深思熟慮的薩拉邦德舞曲,又聽得宛若歌唱般的小步舞曲以及充滿律動感的吉格舞曲。巴哈的原稿早已亡軼,卡薩爾斯是第一個勇於嘗試以標示不足的手抄稿來演奏全本6組樂曲的大提琴家。那些勇氣,那些卡薩爾斯鮮活又瀟灑的解讀,在這唱片上都聽得見。我看起來在講唱片,實際上,我要感謝的是Concept 500大氣地演唱,讓卡薩爾斯的演奏都活了起來。
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