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刷卡分期
    
    公 告 事 項
營業時間:
______ 春節休假期間 ______
→ 2024-2-8 ~ 2024-2-20
■ 開工日期:2024-2-21 

_______ 上 班 時 段 _______
■ 週一 ∼ 週五
 am:11:00 ~ pm:10:00
■ 每 週 六 
 pm:1:30 ~ pm:10:00

地址:台北市 大同區 
     庫倫街 19號 1樓 

電話:(02)2596-6796 
    公 司 位 置
接近地標:
 本公司離下面地標距離:
 承德路 橡木桶:約 200公尺
 孔子廟:約 100公尺
 圓山捷運站:約 270公尺
 花博圓山館:約 350公尺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■音響器材維修保養,安裝服務!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  ■■■ 免 卡 分 期 ■■■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  本網站最佳解析度
請以 1280x720 以上之畫素開啟本網站,可得到最佳畫質。

最佳瀏覽器:GoogleChrome
 
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  ,閱讀 5135次


文•郭漢丞 圖•林治宇

 

英國PMC創辦人Peter Thomas。

英國PMC創辦人Peter Thomas於三月底訪台,這次是為了PMC創立二十週年慶走訪全世界主要PMC代理商,與合作夥伴們分享二十週年的成果,值此特別時刻,PMC也推出了PB1i Signature,雖然沒有掛上二十週年紀念的名號,卻像是預告了PMC的新世代經典之作。

Peter上一次來台灣,為的是PMC十週年慶,沒想到時間過得真快,再次訪台竟然PMC已經二十歲了。此間代理商特別邀集全省主要經銷夥伴,齊聚台北越點音響,與Peter分享PMC二十週年慶的感想。Peter首先感謝代理商與經銷商對PMC多年來的支持,接著以幻燈片簡報帶領大家回到時光隧道,再一次瞭解PMC從誕生、成長到茁壯的歷史。

BBC需要鑑聽器材

PMC創立於1991年,可是PMC的故事卻在此之前許多年就開始了。1970年代中期,Peter進入了英國知名廣播集團BBC工作,擔任設計工程師,在簡報中Peter秀了一張他在BBC的老照片,我笑稱那時的Peter簡直是披頭四翻版,而與Peter合照的喇叭則是經典的Rogers、KEF與B&W。Peter說那時候在BBC工作非常有趣,而且非常有挑戰性,BBC因為是大型媒體集團,裡面錄音室多不勝數,而且每一間錄音室負責的功能都不一樣,對錄音或音響設備的要求也不一樣,這讓負責設計的工程師很頭痛,而Peter就是在應付這麼複雜的專業需求中,累積寶貴的音響設計經驗。

 

1970年代Peter Thomas在英國國家廣播BBC工作時的照片,簡直是披頭四翻版。


大家都知道PMC最出名的特點就是「傳輸線式音箱」,Peter說這種音箱設計很早就有雛形,譬如IMF在大約1965年就曾經推出傳輸線式音箱的喇叭成品,不僅可以重現完整的音樂頻段,而且喇叭效率也很高。一般說來,喇叭音箱主流有兩大類,ㄧ是低音反射式音箱,ㄧ是密閉式音箱,低音反射式音箱效率還不錯,箱體設計也簡單,但低音反射孔的諧振容易產生音染,而密閉式音箱效率較低,但音染比較低,也能重現充足的低頻,可是大音壓重播時喇叭振膜變形量比較大,低頻容易產生失真,兩種設計都有優點,也都有缺點,但如果用「傳輸線式」音箱設計,可以獲得不錯的效率,而且沒有低音反射孔的諧振干擾與音染,同時可以承受極大的音壓。

傳輸線式設計十分複雜

理論上看起來不錯,但怎麼到現在喇叭還是不脫密閉式與低音反射式設計?原因很簡單,傳輸線式音箱設計難、製作也難,成本也更高,大部份廠商不願意輕易嘗試。Peter當年在BBC工作時,他們一直想為BBC設計出效率夠高,同時能再任何音量下都能均衡重播音樂的超級喇叭,而這個「他們」,講的是在BBC的同事Adrian Loader,他們倆從1980年代初期開始研究,下班以後就是搞喇叭設計。在Peter帶來的簡報中,秀了1986年第一對試做的傳輸線式音箱喇叭,稱為BB1。不過Peter說BB1顯然不成功,尺寸龐大笨重,後來成了他兩個孩子的「大玩具」,Peter還說那是BB1更好的歸宿。

 

BB5是Big Box第五代的意思,也就是做到第五次才成功,圖中是不成功的BB1。


 

BB1是失敗的作品,沒用的大箱子怎麼辦呢?成了他兩個孩子的「大玩具」,躲貓貓是蠻適合的。


BB1試做不成功,當然沒有澆熄Peter與Adrian的熱情,他們持續嘗試,在1989年設計出第二款試做品,稱為BB2,一樣不怎麼成功,接下來還有BB3、BB4,都在同一年完成,也在同一年一起丟到垃圾桶(就是不成功囉),最後1990試做的BB5 XBD主動式喇叭,終於擺在BBC的錄音室裡面,正式讓BBC的眾多專業人員品頭論足。Peter說BBC是一間很有趣的公司,如果簽到BBC的和約,代表一筆可以長久運行的生意,當中包含採購和維修,但是想要把喇叭送入BBC,過程可就難了。

 

這是BB2,還是失敗,但Peter再接再厲沒有放棄,繼續做了BB3與BB4。


BB5 XBD雖然安裝在BBC的錄音室(之一),但不代表BBC已經買單,而是先來測試。用儀器測量嗎?不,Peter說在那間錄音室裡有一本留言簿,在喇叭送進來試聽的期間,每一個使用過BB5 XBD的人都可以留下意見,說說對新喇叭的看法,然後工程部會依據這些意見與廠商開會,看看他們可不可以解決問題。Peter說那意見可真是千奇百怪,他看了都不知道怎麼回應,但結果卻是好的:BBC決定採用BB5 XBD!不過問題沒有結束:BBC規定不可以向自家員工採購,所以Peter如果要賣BB5 XBD給BBC,他和Adrian都要辭職,又是兩難的抉擇,不過Peter和Adrian顯然對自己的設計很有信心,即使當年英國經濟不景氣,他們決定離開BBC,自創PMC。

 

BB5 XBD總算進入BBC的錄音室,不過還只是先測試,要不要採購,必須彙整大家的意見才能決定。


BB5到了第五代才成功

Peter秀了幾張地圖,最早PMC主要賣BB5給BBC,因為地緣之便,PMC最早的辦公室位於倫敦。Peter還透露了一個小祕密,他說大家都知道PMC是一家專門作喇叭的公司,但最早掛上PMC商標的產品,卻是一部配備正切臂的LP唱盤,因為當年他在BBC曾經負責老黑膠(78轉)數位化的工作,所以他設計了一部很棒的黑膠唱盤,也賣給BBC。1991年BB5 XBD通過BBC審核,那一年年底BBC Maida Vale 4錄音室正式安裝了BB5 XBD,PMC從此誕生。

 

PMC最初的產品之一,居然是一部配備正切臂的LP唱盤,但只此一部,從未量產。


我們現在看到的BB5 XBD,主動式系統搭配的都是加拿大Bryston後級,但最早的BB5 XBD搭配的後級都是PMC自家設計製作,1993年Peter他們才遇見Bryston,發現擴大機很棒,於是拿來搭配PMC主動喇叭,同時也拿下Bryston在英國的代理權。1991年拿到BBC的供應和約之後,Peter又完成了LB1書架喇叭,這種書架型鑑聽喇叭在錄音室有很大的需求,LB1很快的得到BBC的青睞。同樣在1991年,PMC首度參加英國Hi-Fi展,獲得市場許多迴響,業務迅速擴張,倫敦的辦公室與工廠很快就不夠用了,1992年他們遷移到倫敦近郊的Watford。這段時間PMC持續擴張,主要業務集中在專業領域,而合夥人Adrian在美國開疆拓土,更是功臣,他將PMC帶到好萊塢,成績非凡,譬如著名的電影配樂製作人James Newton-Howard就是PMC愛用者之一,諸多知名好萊塢音樂人使用PMC,成為PMC的活廣告。

 

在與Bryston配合之前,搭配BB5 XBD的後級都由PMC自家設計製作,就是圖中的擴大機。


 

PMC最經典的產品之一 - LB1,直到前兩年才停產。LB1只出過LB1i與LB1i Signature,從來沒有LB2,可見從一開始它就是極成熟的產品。


自行設計饅頭中音

從BBC跨海打入美國專業市場,PMC的業務成長迅速,超乎預期,Watford的工廠又不夠用了,1995年PMC工廠第三次搬家,再往北走,搬到Welwyn Garden City。這段時間PMC推出了自家設計的75mm軟半球中音單體,這個大家戲稱「饅頭中音」的單體非常有名,以前PMC所使用的是英國ATC製作的單體,可是PMC越賣越好,連 ATC交貨都來不及,Peter覺得有必要自己設計並生產這款單體,在1996年推出「純種」PMC饅頭中音,同一時期Peter也開發了獨特的碳纖維平面振膜單體。

除了技術上的突破,Peter在音樂產業界也有好運道,1998年英國歌手Brian May錄製新專輯時,錄音室裡面鑑聽使用的就是PMC喇叭,Brain May非常喜歡,馬上向PMC訂了一對擺在自家聽,還留下了與PMC喇叭的合照,大方地「免費」讓PMC當廣告,Peter說Brain May的熱情讓他很意外,而Peter也非常感謝他的大方。其後還有什麼名人使用?1999年Robbie Williams也買了一對,有這些音樂名人背書,您說PMC能不紅嗎?

 

PMC最初是向ATC採購饅頭中音,但後來ATC來不及交貨,PMC乾脆自行設計。


 

英國Queen合唱團吉他手Brain May,1998年錄製新專輯時,錄音室裡面鑑聽使用的就是PMC喇叭,一聽就買了一對放家裡。


PMC前十年的主要成就幾乎都在專業錄音室,雖然也有音響玩家注意到PMC,但畢竟不是為家用市場所設計,長相很「專業」。1999年Peter設計了第一款針對家用市場的喇叭FB1,開始了PMC在家用市場的新嘗試。2001年PMC的產能又不夠了,他們第五度尋覓新家,這次搬到更北邊的Luton,這次有先見之明,買下來的新工廠夠大,PMC第二個十年在這邊持續穩定的成長。

 

2001年PMC遷廠至Luton,奠定第二個十年的成長。


PMC第二個十年的主軸比較多放在家用市場,譬如2002年推出DB1,本來是設計給錄音室近場鑑聽,沒想到小巧的尺寸獲得許多音響迷的青睞,家用市場也賣得很好。這段時間錄音室的市場持續穩定發展,例如2003年推出IB2,採用了PMC獨家碳纖維平面振膜低音單體,尺寸比較小一點,Peter說當年是為JVC在東京的錄音室所設計,JVC那時想要採用PMC喇叭,但無論是BB5或MB1的尺寸都不太適合他們的空間,希望能再小一點,但要維持PMC全頻段中性均衡的重播能力,於是PMC用上自家設計的碳纖維平面振膜單體,設計出稍小的IB2。

與時俱進的PMC

90年代的PMC從專業市場起家,並且獲得很好的成績,進入2000年之後,PMC有更多心力可以擺在家用市場上。Peter設計家用喇叭的邏輯很清楚,要具備PMC的聲音特質,同時要符合居家使用,所以喇叭佔據的空間不能太大。從1999年的FB1開始,到2003年的OB1、2004年的GB1,都是瘦高的落地喇叭,底面積不大,不會佔據太多家用空間。PMC喇叭受到歡迎還有一項特點:他們家的喇叭可以「與時俱進」,2004年他們推出DB1+、TB2S+與FB1+,把單體和分音器進行大幅度修改,同時他們也推出「升級套件」,讓既有的PMC用家可以直接更換新元件,而不需要把喇叭「砍掉重練」,這也顯得PMC是很「保值」的產品。2010年推出FACT系列,更是有史以來「最漂亮」的PMC喇叭,顯示PMC將在家用市場上著墨更多。

 

FACT系列的推出,顯示PMC更加重視家用市場。


Peter帶來豐富的簡報資料,從一連串的老照片裡面,Peter與PMC在台灣的經銷商們分享了PMC創立二十週年的喜悅。從過去到現在,Peter一直負責PMC所有的設計工作,PMC喇叭的每一吋細節都由Peter親自檢視,未來也仍將是如此。回顧二十年的歷程,我們看見了一位音響設計工程師的熱情與專注,讓許許多多音響迷得以透過PMC享受美好的音樂人生。

 

廠商資訊

進口總代理:瑩聲
電話:(02)2805-3569
網址: www.jadex.com.tw

 


回上一頁     回名人專訪      加入最愛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