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刷卡分期
    
    公 告 事 項
營業時間:
______ 春節休假期間 ______
→ 2024-2-8 ~ 2024-2-20
■ 開工日期:2024-2-21 

_______ 上 班 時 段 _______
■ 週一 ∼ 週五
 am:11:00 ~ pm:10:00
■ 每 週 六 
 pm:1:30 ~ pm:10:00

地址:台北市 大同區 
     庫倫街 19號 1樓 

電話:(02)2596-6796 
    公 司 位 置
接近地標:
 本公司離下面地標距離:
 承德路 橡木桶:約 200公尺
 孔子廟:約 100公尺
 圓山捷運站:約 270公尺
 花博圓山館:約 350公尺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■音響器材維修保養,安裝服務!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  ■■■ 免 卡 分 期 ■■■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  本網站最佳解析度
請以 1280x720 以上之畫素開啟本網站,可得到最佳畫質。

最佳瀏覽器:GoogleChrome
 
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  ,閱讀 5465次


 

 

 
文•U-Audio編輯部 圖•林治宇

瑩聲國際果然是個很夠意思的代理商,為了讓經銷商們可以更加的瞭解產品的獨特性與優點,特地邀請了AVM與PMC原廠人員來到台灣,為大家解說產品的特性與更深入的獨家技術解說,讓經銷商們能更輕易的讓客人們瞭解產品的優點。一到會場就看到從南到北各地的經銷商皆前來參加這次的聚會,場面浩大,瑩聲國際還準備了豐富的下午茶點提供大家食用,真是貼心。

總裁Udo Besser讓AVM更加國際化

 

一開始由AVM總裁Udo Besser做開場白。據Udo表示,AVM是Audio Video Manufaktur的縮寫,AVM起源於1986年,雖然縮寫中有標榜著video這塊領域,但是目前AVM只專注於音響這塊領域,影像經很久沒有研發與生產了,然而或許之後有機會將會重新將audio與video聯結在一起,而Manufaktur不僅是標榜工廠的意思,在德文更表示著在德國純手工製造之意。

在Udo於2010年接手AVM之前,這家公司是以德國與奧地利為主要市場,對於銷售到其他地區其實並不積極,不過Udo接手後至今,這三年AVM不僅開始積極拓展市界各地,還讓AVM更加的國際化。Udo除了將銷售市場拓展至全世界,AVM產品在德國、歐洲、美國與英國各個主流音響雜誌與網路媒體擁有很好的評價,在雜誌上很常看到AVM器材的評論。

晶體機 真空管機 AVM擁有更多的選擇

自Udo接手後,AVM最大的改變在於器材的外觀,所有AVM產品除了更加漂亮更有質感外,連前障板螢幕顯示的字體樣式都統一了,讓器材顯得有科技感。另外Udo特別強調,AVM的產品非常的齊全,每個系列的產品都可以混搭組合成一套系統,並且皆具備了簡單易使用的特色。無論AVM的用家如何混搭產品組合一套系統,都只需要一個遙控器就可以操控所有AVM的器材。對於AVM來說,目前市面上有太多複雜的器材與遙控器來控制器材,AVM希望用家只需要一個遙控器就可以輕鬆搖控。AVM另一個創新之舉就是旗下的綜合擴大機、前級與CD播放器都出了真空管版本,除了原本就有的晶體機外,若是喜歡真空管機特有的韻味,就可選擇真空管版本。

 
Udo親自為經銷商們解說AVM產品的特性與如何操作

 
AVM將晶體機與真空管結合,讓AVM器材也能擁有真空管特殊的韻味

系列產品皆可以混搭使用

接著話鋒一轉,Udo開始介紹AVM的系列產品。目前AVM共分三個系列,分別為Inspiration、Evolution以及Ovation系列。Inspiration雖然是一個系列,但這系列目前也只有單一個產品,就是C8 all-in-one播放器。這台C8雖然體積嬌小,但功能齊全,並且在4歐姆時俱備了每聲道150瓦輸出功率,Udo特別強調C8採用交換式電源,不是數位擴大機。另外C8的標準配備中還配載了唱頭放大輸入的功能,可是AVM旗下產品唯一一台有此待遇的呢!若是想要輕鬆擁有好聲,又不想要讓器材占領太多空間,C8絕對是個好選擇。

 
AVM產品的另一項特色,膜組化設計,每個模組都有固定的插槽,因此不用擔心會出差錯

比Inspiration再高階一點的則是Evolution系列。這是AVM產品線最廣的一個系列,產品除了各自獨立外,也可互相混搭,想要有多樣化組合也不是問題,Udo透露Evolution系列也將會有一款all-in-On機種,讓系列產品更加完整。這次Udo也帶來了Evolution的最新器材,那就是SA3.2後級,在8歐姆時,具有每聲道180瓦輸出功率,可與AVM的綜擴bi-amp使用。若是還想要擁有更大輸出功率,MA3.2S單聲道後級就是你的選擇了,MA3.2S可是擁有每聲道420瓦的大功率輸出!SA3.2為傳統AB類後級,而MA3.2S則是D類交換式電源後級。

 
Evolution系列產品線廣,光是單聲道後級就有很多種選擇

 

 
AVM膜組化設計,圖中所有的模組用戶皆可依照個人需求作選購

 

 

當然Udo說,若是經銷商們遇到有較好的經濟能力者,想要擁有一套更高階的音響器材,請毫不猶豫的推薦AVM的旗艦Ovation系列。Ovation最新的旗艦CD唱盤CD8,共有3種版本,一為晶體放大,一為真空管輸出,另一則具備數位輸出,用家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作選擇。

 
PMC喇叭引進最新製造技術

 
接下來由PMC業務總監Mike Picanza為大家做新產品的介紹與新技術應用,他詳加敘述了TwoTwo系列、fact 12落地喇叭,以及SE系列的推出。Mike表示,雖然PMC是以鑑聽喇叭起家,但是PMC目前已開始將家用喇叭與專業鑑聽喇叭做更精準的區分。但無論是專業用還是家用喇叭,所有PMC喇叭皆採用獨家的ATL先進傳輸線式音箱設計,雖然這不是什麼最新穎的技術,但目前也就只有PMC可以將傳輸線式音箱喇叭做得如此成功。另PMC還與英國的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(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)合作,使用某種特殊的儀器透過雷射讓聲波可以被看見,因此PMC可以知道他們的喇叭箱體與單體該怎麼作改變,或進行極細微的修改。

新推出的SE系列主打家用喇叭,是挑選PMC過去最好的三音路喇叭去做改造,透過與NPL的合作來進行SE系列箱體的修改,強化箱體的性能。SE系列還更改了著名的PMC 75mm中音單體的淺號角設計,以前的淺號角是由三片金屬材質組合而成,而新的SE系列則是改由整片鋁材一體車製而成,讓中頻的表現更加優美。SE系列還有專屬的腳架,這是PMC針對SE系列而設計的,這專屬的架子有聲學效果外,架子獨特的型狀設計還具有不改變喇叭頻率的特性。

Fact 12為Fact系列第一款三音路喇叭

接著Mike介紹Fact系列的新成員Fact 12喇叭,Fact 12是Fact系列第一款三音路喇叭。PMC在設計Fact 12時使用了全新研發的High Compression Transmission Line技術,讓Fact 12在有限的箱體容積達到26Hz~30kHz的頻寬。Fact 12使用一只3/4吋SONOLEX絲質軟半球高音單體、一只2.5吋軟半球中音單體,這兩個單體都是挪威SEAS製造的單體,單體塗上兩層特殊的塗層,最後再加上兩只5.5吋低音單體,由PMC自己設計。Fact 12的低音單體懸邊還特地設計了細微的線條,因為Fact 12低音單體採長衝程設計,懸邊運動範圍相對變大,這是為了強化懸邊工作線性而做的設計。

 
為了讓Fact 12在體積較小的箱體內一樣能有很好的頻寬,PMC花了多年時間做研究

Mike還說Fact 12會相對的比較貴,因為分音器的製作成本高,為了讓被動元件配置最佳化,Fact 12使用了非常厚的軍規雙層PCB板,零件可以兩面擺放,讓訊號路徑縮到最短。Fact 12雖然是被動式喇叭,但是為了用家方便使用,因此還設置了高、低頻增減的開關,用家們可以依照自己的聆聽環境做調整。

 
用料非常扎實的分音器,這業是Fact 12價錢較高的原因之一

最新專業鑑聽喇叭TwoTwo系列

全新TwoTwo系列,旗下有三款產品,分別是TwoTwo 5、TwoTwo 6與TwoTwo 8,從型號上不難猜想,5、6、8講的就是中低音單體的尺寸,而TwoTwo系列是PMC所打造的地表最強的近場鑑聽喇叭。TwoTwo系列箱體一樣使用PMC核心技術ATL先進傳輸線式喇叭,這系列也兼具了方便多樣性的連接方式,也可隨意擺設喇叭,無論是橫放或是直立擺放,皆不影響TwoTwo的性能。TwoTwo系列具備方便的連接特性,採用AES3平衡數位輸入端子,最高可支援到192kHz,除了平衡數位端子,還設有RCA類比輸入喇叭端子。

 
TwoTwo專業鑑聽喇叭剖面圖,PMC為了讓TwoTwo的箱體擁有更好的鋼性與大動態的聲音表現,在箱體上下了許多功夫

TwoTwo系列更內建了DSP數位引擎,可進行數位DSP電子分音,讓單體與擴大機的工作達到最大的協調性。TwoTwo系列的數位擴大機共有200瓦的輸出功率,50瓦提供給高音單體使用,150瓦給中低音單體使用,可以讓全頻段呈現一至的音色,讓耳朵就算聽久了也不覺得累。

這次瑩聲國際的原廠員工訓練可以說是圓滿達成,除了展示出代理商本身對於自家產品的重視外,更展現出了原廠與代理商之間深厚的好交情與信任。PMC的Mike告訴所有經銷商,他們與瑩聲國際擁有20多年愉快的合作關係,相信瑩聲國際會將最好的資源提供給每個客戶。

廠商資訊

進口總代理:瑩聲
電話:02-2805-3569
網址:www.jadex.com.tw

 
 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回上一頁     回名人專訪      加入最愛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