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耳聞Andreas多年,終於在台灣碰面,專訪開始時Andreas問我想從哪裡開始?我說那就從Sony設計Sonoma工作站開始吧!當年Sony與Philips著手DSD規格制定,率先推出所謂新世代SACD載體,可是那時候錄音室還沒有相對應的路音設備,只能從PCM轉成DSD,為了讓錄音室擁有直接錄製且編輯DSD的器材,Sony與Philips投資組成了一個團隊,要在最短時間推出DSD錄音與編輯器,當時找到的首席工程師就是Andreas Koch。 為什麼為找他?Andreas早年在Studer工作,曾經參與全世界第一部數位取樣頻率轉換器的設計,也曾經設計複雜的數位濾波,用來消除老錄音轉換數位的噪訊問題,這項設計後來還應用在AC-3與MP3壓縮編碼上面。之後Andreas加入位於舊金山的Dolby Lab。
可惜好景不常,SACD在市場上的接受度不高,Sony與Philips經過一段時間推廣之後,終於放棄。Andreas說:「當Sony把研發經費撤掉的時候,研發團隊知道他們要放棄SACD,團隊也就散了。」我很好奇,昂貴的Sonoma究竟做了多少台?Andreas說他們為Sony製作了大約250套,而後來在美國還有人取得授權,又做了100套,現在還買得到,他說如果有人有興趣,他可以透過管道幫忙買,而他也知道有少部份Sonoma賣給發燒友,不僅可以當DSD的解碼器材,還可ㄧ拿來做類比轉數位,重點當然是DSD。如果您是重度「黑膠迷」,還想把珍貴的稀有版本黑膠轉高解析度DSD,說不定可以找Andreas幫忙買一部Sonoma。
Sony取消DSD的研發,那Andreas怎麼辦?這要談到另一家公司EMM Lab了。當年Andreas手握研發資源,廣招數位音樂研發好手,其中找來一位類比線路的專家,那就是Ed Meitner,後來這位先生創立了EMM Lab,而Andreas結束了與Sony的合約,就與EMM Lab合作。之後呢?EMM Lab畢竟是別人的公司,Andreas有自己的理想,於是2007年他在加州創立了Playback Designs。
第二項特殊的昇頻演算法,也是Andreas自己設計。他說當年在加州創業,他是從白紙開始重新設計,拋棄傳統數位昇頻的包袱。技術詳情一樣需要長篇大論才能講清楚,但應用的結果很容易懂,Andreas說一般數位輸出的方波,傳統演算法會有很多乾鈴振與後鈴振,造成數位訊號的失真,但他的演算法則趨近教科書上的理想波型。怎麼算?抱歉,那是Know-How,連我都知道怎麼算了,那不是在台灣也可以開一家Playback Designs了? 第三項技術顯得很新,就是USB數位界面。Andreas說現在業界高階USB數位界面大多找XMOS,當年XMOS在開發非同步USB數位傳輸界面時,他是最早和他們連絡的人之一,當他拿到早期的XMOS晶片時,發現許多Bug,而且不支援DSD,Andreas找XMOS討論,可是一點回應也沒有,因為XMOS是大公司,他們認為晶片做出來可以賣就好,而DSD的支援他們更是沒有興趣,那時候Andreas就知道他必須要自己重新做設計了。
第五項電源供應的「全同步」,則是以前我沒聽過的新知識。Andreas說他並不相信複雜的電源供應等於好聲音,尤其在數位的部份。他說傳統類比線路需要高品質的線性電源,這部份Playback Designs也下了很多功夫,但是數位線路的部份,Andreas認為工作時脈比電源供應高不高檔更為重要,所以很多人拆了機器一看,發現他們使用在數位線路的電源供應是很平價的交換式電源,就覺得不太優。Andreas表示,電源供應的任務是讓電路工作,而數位線路需要比較快的交換式電源,他實驗了許久,發現有一款簡單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器,裝上去聲音很好,他看了一下內部設計,發現結構很簡單,與他想要的「簡潔」不謀而合,於是就用了。 咦?不就交換式電源,哪裡有沒聽過的知識?CD唱盤內部包括數位與類比兩大部份,很多廠家都強調分離供電,Playback Designs也不例外,可是Andreas講了一個題目,他說許多人都知道顯示螢幕會對聲音造成負面影響,有人解釋是顯示面板本身工作頻錄高,會產生高頻噪訊,可是問題並不在這裡,而是數位線路供電給不同的元件時,如果各部份工作頻率不同步,就會產生規律的噪訊,進而影響聲音。怎麼解決?全部用一個時鐘校正就好,所以Andreas把數位線路與面板顯示線路(也是數位),另外裝置了一個校正時鐘,這樣數位線路就不會吵了。
Andreas這項電源同步的知識怎麼來的?他說早年在Studer設計數位錄音機的時候,當年所有的元件都很大,每一個元件所需要的電力供應也很大,幾乎每一個部份都要獨立供電,從數位線路、類比線路到硬碟,各個電路供應都有自己的工作時脈,彼此不同步的結果是數位噪訊大到不行。怎麼解決?方法一樣,外接一個校正時鐘,大家都跟著同一個時脈校正,就不會互相干擾了,於是Andreas把同樣的知識應用在Playback Designs上面。 關於Playback Designs產品追求「有價值的技術」,Andreas說目前他們家的產品已經有兩個產品線,MPS-5與MPD-5是旗艦,一個是唱盤,一部是DAC,而MPS-3與MPD-3也是同樣的邏輯,一部是唱盤,一部是DAC,中價位產品比旗艦大約是1/2價格,但高階的MPS-5是SACD,MPS-3則只有CD。3系列產品雖然價格少了一半,但內部結構與基本設計邏輯一樣,所以聲音表現很接近,更符合Andreas所謂「超值」的意涵。
最後我問Andreas,DVD-Audio早就消失,而SACD在唱片市場上也僅限於高階,他對DSD的未來怎麼看?Andreas說產業的規格最後會如何,他也不清楚,但DSD因為檔案較小,以解析度差不多的PCM 24/192來比較,DSD的檔案小了1/3,在相同的傳輸速度下,DSD的傳輸時間也會少很多,這在數位串流線上聆聽高解析度音樂的應用上,DSD佔有優勢。他說Playback Designs獨特的DSD技術不僅用在SACD上,也可以讓PCM更好,他並不管未來產業究竟會如何,但他們在數位領域的獨特技術,譬如消除時基誤差與特殊演算法,都可歷久彌新,消費者擁有Playback Designs的器材,不會像電腦一樣很快的落伍,而是可以好好享受音樂很多很多年的投資,而在數位音樂下載越來越流行的今天,買一部Playback的DAC,肯定投資買電腦更划算、更耐久,還可以享受好聽音樂。 廠商資訊 進口總代理:極品 電話:(02)2792-9778 網址:www.topaudio.tw 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