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文•郭漢丞 圖•郭振榮 德國Audio Physic引進台灣已經有許多年時間,但這家公司似乎一直很低調,這麼多年來我也沒遇過原廠,這次適逢Audio Physic創立25週年,兩位核心人物Dieter Kratochwil與Stefan Dreischarf聯袂來臺,一方面為此間代理商提供最新產品的教育訓練,同時也與此間音響媒體見面。這是一次很成功的專訪,過去我總以為Audio Physic是一家很傳統的德國喇叭廠家,這次訪問後才知道,原來藏在Audio Physic裡面的祕密這麼的多,他們的產品外觀看起來典雅樸素,內中卻是技術本位,真功夫硬是了得。
Audio Physic創立25週年
關於Audio Physic,Dieter說他們對音樂重播的堅持一直不變,他們希望製作出清晰、通透、久聽不累的喇叭,而這就是Audio Physic喇叭的聲音特質,而這些聲音特質並不是一蹴可及,而是累積了無數技術而來。Dieter說:「經驗加上創新,成就了Audio Physic在市場上的口碑。」
單體自家設計製造 合夥人兼總經理Dieter開場,講了一些有關Audio Physic的場面話,接下來關於喇叭技術的部份,由Stefan Dreischarf接手解說,那可就是硬底子真功夫了!Stefan從公事包裡面拿出「解剖」過的Audio Physic單體,他說Audio Physic目前所使用的單體,全都是自家設計製造,早年他們也是外購單體,但發現不管如何向單體製造廠商要求,總是無法百分之百滿足Audio Physic的要求,於是他們很早就動了自己設計製造單體的念頭,現在他們家喇叭絕大多數的單體都是Audio Physic自己做。
「雙重框體」就是安靜的框體
此外Audio Physic所設計的中音單體採用強力釹磁鐵,不僅為了釹磁鐵的強磁力,也為了縮小磁鐵引擎的體積,為的是什麼?Stefan說傳統鐵粉芯磁鐵體積大,而單體振膜作前後活塞運動,向後的背波遇到大尺寸磁鐵引擎會造成失真,而縮小體積的釹磁鐵則能有效降低單體的背波失真。
「雙重框體」有助於散熱 問題來了,高音單體用釹磁鐵很常見,但中音和低音單體卻比較少,其實有技術上的難題,因為釹磁鐵不耐熱,而中音與低音單體工作時發熱遠比高音單體多,過高的溫度會造成釹磁鐵磁力下降。Stefan早就知道音響媒體打算拿這個問題修理他了,Stefan繼續用他帶來的單體說明,他說釹磁鐵怕熱,所以「雙重框體」的鋁合金鑄造部份有助於散熱,但是還不夠,他指著單體的相位錐,這個「鈍鈍的」筒狀相位錐使用金屬材質,也是釹磁鐵引擎的散熱裝置,原來是用喇叭框體與相位錐前後「雙重」散熱,難怪可以用釹磁鐵。
接下來Stefan單獨拿出Audio Physic中音單體的振膜請大家摸摸看,猜猜用的是什麼材質。我摸了一下,理當是PP振膜,但手感又和一般PP振膜有點不一樣。Stefan說Audio Physic的單體基本上全部都是鋁合金振膜,可是摸起來一點也不像鋁合金振膜啊?Stefan表示中音單體振膜經過特殊鍍膜,材質類似PP,但配方則是Audio Physic的祕密,不能說,而經過鍍膜的鋁合金振膜,聲音特質和原本材料都不太一樣,反而比較接近紙盆振膜。
講完了中音單體,Stefan接著介紹Audio Physic所設計的高音單體。Stefan在介紹之前說:「在Audio Physic的設計邏輯當中,中音與高音單體理論上應該使用『相同』的振膜材料與形狀,這樣才能獲得一致的音質音色。」這句話言之成理,不過Audio Physic那個高音單體看起來就像是絲質軟半球高音,和剛剛介紹的鋁合金「凹盆」單體不管材料或結構都不一樣啊?話還沒講完,Stefan請大家注意Audio Physic的高音單體,事實上是「凹盆」高音,尺寸比傳統高音單體大得多,而中央很像是絲質軟半球的部份,其實只是防塵蓋。
關鍵技術來了,Audio Physic設計的這款高音單體其實是凹盆高音(Dome Tweeter),結構上和中音單體一樣。Stefan解釋,傳統上凹盆高音單體一直被視為品質比較差的單體,但Audio Physic認為用凸盆(Cone)高音(所有的絲質軟半球高音都是這種結構)發聲工作時會和中音不一致,所以他們用了很多心思來設計專屬的高階Dome Tweeter。這款凹盆高音一樣採用雙重框體,搭配釹磁鐵引擎。這個厲害,我一直以為Audio Physic用的是絲質軟半球高音,原來凹下去好像是短號角的部份才是真正的高音單體振膜,這家德國公司果然技術本位,有一套。 沒有一個螺絲孔的背板 Stefan這次可真是有備而來,他拿出Avantera的背板展示,請大家注意一下這塊背板哪裡有玄機?前後端詳,猜不出所以然,Stefan公佈答案,他說這塊背板「沒有一個螺絲孔」。不用螺絲鎖定很厲害嗎?Stefan說一般喇叭都用螺絲把分音器鎖上去,但這樣會產生額外的震動點,Audio Physic不使用螺絲,而是用特殊的膠黏上去,提供了很好的「震動控制」(vibration control)。Stefan還拿出我們沒看過的WBT塑膠版喇叭端子,這也是為了震動控制。
講了這麼多細節,Stefan表示,Audio Physic累積了25年的經驗與技術,不僅在大方向掌握清晰、通透、久聽不累的音樂重播特質,為了追求更接近完美的表現,他們花了很多功夫累積小小的細節,凝聚出重要的聲響進步。前面講的關於雙重框體、單體振膜材質、震動控制等等,每一個地方看起來都不是關鍵性的改變,而是針對細部最佳化,但對Stefan與Dieter而言,這就是Audio Physic的精神所在。 現場有音響媒體問Stefan有關高音單體的數據,Stefan輕描淡寫的說:「Dome Tweeter的高頻延伸已經超越人耳聆聽的範圍。」還有人想追問下去,Stefan表示喇叭設計並不是「單一因素」,就算有數據,也不能代表喇叭的真實性能。他說Audio Physic設計喇叭考慮的因素是整體的搭配,音箱結構、單體選用、分音器設計......等等,每一處都是綜合性考量,他們從來不用單一因素考慮。Stefan舉例說明,譬如他們所設計的分音器,很難單純用一階、兩階或四階來區分,又像是他們喇叭的機內配線,也從來不是單純「選最貴的線」。每一款喇叭的內部配線與零件選用,都經過實際試聽比較,而且是盲目試聽,大家投票選擇,而最終的結果往往未必是最貴的零件。 年度最佳音響廠商
廠商資訊 進口總代理:東億視聽 電話:02-2690-7730 地址: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179號2F 網址:www.audiovoice.com.tw
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