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刷卡分期
    
    公 告 事 項
營業時間:
______ 春節休假期間 _______
→ 2025-1-25 ~ 2025-2-5
■ 開工日期:2025-2-6 

______ 2025 週休二日 ______
→ 2025-4-26 ~ 2025-4-27

________ 上 班 時 段 ________
■ 週一 ∼ 週五
 am:11:00 ~ pm:10:00
■ 每 週 六 
 pm:2:00 ~ pm:10:00

地址:台北市 大同區 
     庫倫街 19號 1樓 

電話:(02)2596-6796 
    公 司 位 置
接近地標:
 本公司離下面地標距離:
 承德路 橡木桶:約 200公尺
 孔子廟:約 100公尺
 圓山捷運站:約 270公尺
 花博圓山館:約 350公尺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■音響器材維修保養,安裝服務!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  ■■■ 免 卡 分 期 ■■■ 連結詳細資訊…
點此放大>>> GO

  本網站最佳解析度
請以 1280x720 以上之畫素開啟本網站,可得到最佳畫質。

最佳瀏覽器:GoogleChrome
 
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  ,閱讀 3287次


 

文•郭漢丞

許多音響迷或許會問,既然線材和系統重搭配,而音響器材千百種,在不瞭解所要搭配的系統為何的情況下,到底該怎麼選擇線材?
這個問題我也曾經問過國內外許多原廠音響設計者,大多數都會花上半個小時以上,反覆解說各種原理,很少有簡潔有力的答案,但TcM的主事者鄧先生卻回答得乾脆:「很簡單,首要原則就是要讓音響系統變得『耐聽』!」

鄧先生表示,自己從早到晚音響不關機,每天除了出門辦事之外,聆聽音樂時間少則五、六小時,多則十幾小時,要是音響不耐聽,怎麼受得了。從愛聽音樂開始,一路玩音響、做線材,鄧先生不忘初衷,就是希望大家能輕鬆而舒服地聆聽,聽再久耳朵也不會累。
 
TcM表示,音響線材設計的第一心法,就是要耐聽。


問出TcM設計第一大要訣了:好線就是要耐聽!

既然有「耐聽」的第一原則,那要怎麼做,才能讓音響線材能「耐聽」?糟糕,這下大哉問也,鄧先生想回答也沒個頭緒。音響線材是籠統的名詞,裡面包羅萬象,從功能粗分有數位線、訊號線、喇叭線,從結構粗分有平衡與非平衡,再從材質粗分有銅線、銀線、金線與合金線,這個問題問得不明確,恐怕難有好答案。

結構更勝材質

來個大哉問,沒想到鄧先生居然倒心領神會,把第二項原則給「概括地」講清楚了。怎麼講概括?既然線材種類、結構、材料有所不同,答案自然也就「概括」了。鄧先生說:「許多人都認為導體非常重要,遇到銅線就說聲底較暗,而銀線就比較明亮,事實上材料的特性有其根據,但最終的聲音表現,還是要看結構如何設計。」

嘿,第二項原則出來了:線材結構的重要性更勝於材質。我迅速的下了結論,結果還是惹來鄧先生的修正。他說其實結構與材質兩者都重要,但是結構的決定性因素更重於材料本身。

好,讓我們重新把設計要旨再釐清過:TcM的設計對材質和結構並重,但結構對聲音的影響更大。

優秀導體是基礎

鄧先生說,在導體上面,現在用在所謂音響線材上面的材料,不外乎銅、銀、金,其中以銅和銀的應用最廣泛。大家都知道,銅是電的良導體,雖然特性不如銀,但是成本低廉許多,成為一般電纜線最基本的材料。

但是銅還分為很多種,音響線材使用者大概不脫三類:電解銅、無氧銅與有N無氧銅,其中電解銅內含雜質最多,價格低廉,除非是超廉價的切售線,不然音響線材大概都不會使用。而無氧銅則是經過精鍊手續,大幅降低不純物,電氣特性也更好,是廣泛應用的材料。
 

線材結構怎麼絞繞、怎麼披覆,沒有教科書可以指導,全部要試做、聆聽,反覆從中汲取經驗值,建立自家一套設計法則。為此,TcM不知投下多少資源,丟掉了多少試做樣品。鄧先生說:「這些都是外人不知道的成本。開銷」


而有N無氧銅,則是經過多次精鍊,達成更高的純度。以4N無氧銅線為例,銅的純度高達99.99%,以此類推,5N銅就是純度99.999%,而6N銅則是99.9999%,現在能精鍊到最高的純度,則以日本Acrotec的8N銅為首。

至於純銀材質,在電的傳導率比銅還高,是更好的導線材料,但是成本高昂,一般只有高價線材才會使用。另外在音響上面會使用的材料變化,還有鍍銀銅線與鍍錫銅線,鍍銀者,希望取得銅和銀兩者的特性兼顧,而鍍錫者,主要是著眼於防止銅線氧化。

但TcM認為,無論是鍍銀銅線或鍍錫銅線,皆因為兩種材料搭配的金屬導電特性不同,容易產生傳導的相位差,並不適合用在音響線材上面。(當然,也有其他廠商持不同意見,選用這些材料)至於純金的應用,鄧先生說,純金雖貴,但是電的傳導率反而不如銅和銀,所以多半用來「調音」。

線徑變化多端

說到此處,鄧先生話鋒一轉:「各種材料的屬性,其實大家多半已經瞭解,銅和銀是電的最佳導體,也早就寫在國中物理課本上面,根本不是學問,而是常識。」那麼音響線材究竟難在哪裡?原來TcM苦心張羅各種新的導線材料,不斷反覆實驗試聽,為的就是教科書上沒有寫出來的變化。

鄧先生說,音響迷多半認為銅線的溫醇,中低頻表現優異,但高頻的通透性能不如銀線,身為專業製線者,他也同意這樣的「通則」,但是大家卻沒有注意到線徑的變化,會讓聲音的特性進一步改觀。
 


聊出門道了,鄧先生繼續說下去:「材質有固有的物理特性,但是線徑的粗細,還會進一步影響細部變化。」譬如超細線徑的絞繞銅線,高頻通透特性可能比單芯粗線徑的銀線還好,所以說導體固然重要,結構更有深遠影響。TcM到處蒐羅各種材料,就是要從中找出最好的組合搭配。

找配方只能反覆試做

「材料導電率不同和線徑粗細的差異,會影響聲音變化,還是屬於眾所周知的常識,但要怎麼搭配組合,像是單芯銅線搭配細線徑的銅線絞繞,究竟線徑要多細才適合?要絞繞多少股才好聽?怎麼決定絞繞角度?這些都不是任何一本電學理論書籍上面可以找到的知識。」
 

既然書本上沒答案,TcM就用最直接,卻也最費力的方法,就是不斷搭配、反覆嘗試,找出理想的配方。我在一旁看到不少半成品,好奇拿起來把玩,鄧先生說,這些全是失敗品,都得進垃圾桶,在反覆試做、嘗試錯誤的過程中,TcM丟掉的貴金屬原料,每年都用噸來計算,研發成本之高,可不是外界所能想像。

話題漸漸轉到線材結構上面了。從導體到線徑搭配,鄧先生說音響線材的設計結構中,最重要的就是絕緣屏蔽。物理常識告訴我們,音響線材暴露在外,就像是一條吸收噪訊的天線,要是沒有好的屏蔽,肯定會把這些散佈在空氣中的R.F.I.、E.F.I.電磁波等等,全部帶到音響系統裡面,音樂聽起來就會顯得毛噪,難以入耳。

可是屏蔽絕緣除了導體外圍的PVC之外,常見的隔離網還有純棉紗網、銅網、鍍錫網、不織布多層脫脂纖維絲、軍用抗R.F.I.、E.F.I.隔離網等等,種類繁多,該怎麼選用?該怎麼披覆?層次如何分佈?這些又是教科書上找不到答案的大哉問。TcM的辦法依然如故:不斷試做、不斷試聽。

打樣成本超乎想像

一句「不斷試做試聽」,看似簡單,卻是耗時費力,而且成本高昂的工作。TcM所想要嘗試的導體或半成品線,都不是一般市面上可以找到的產品。鄧先生得找專門的進口商,買進各種各樣的樣品線,有些廠家為了自家利益,還不願意出售少量的樣品線,TcM乾脆直接下一筆大單,再昂貴也要買回來試驗。

買回導線原料貴還不打緊,真要試驗不同的絞繞方式,不同的屏蔽披覆,還得請工廠幫忙打樣,短短幾時十米,根本找不到工廠願意處理。鄧先生可是憑著自己的人際關係,和工廠分享Know-How,約定在機器空檔時,騰出來讓他做實驗。當然,這些打樣還是得付錢,尤其在專門製作大量工業用線的工廠裡,停機打樣之間,損耗的物料不知有多少,更不用說製作幾百米的樣品線的時間,中間可以生產多少制式化電纜線。就算鄧先生和工廠關係再好,這些成本的損耗,TcM都得全數分攤,研發成本之高昂,可見一斑。
 


全手工編織

好不容易在工廠裡面打樣出基本的樣品線,接下來就是鄧先生發揮功力的時候了。TcM的線材幾乎都是手工線,只有前端半成品是委託工廠生產製作,後段全部都是耗費人工的工序。

我好奇的問,機器絞繞不會比人工來得精確嗎?鄧先生說,機器當然比人工來得精準,但是太複雜的結構,機器做不出來,就算買得到特殊的絞繞機器,也不符合經濟效益,工業用線動輒數萬米連續生產,而音響線材一次做個數萬米,要賣到何年何月?而人工絞繞雖然精確度不如機器,但音響線材長度短,幾公尺之內就搞定,人工不會比機器差,品管也能做得更為精細。加上若要製作銀和銅混編的線材,比例多少、絞繞角度如何,全部都得逐步嘗試,這些全靠鄧先生的手上功夫!

回上一頁     回名人專訪      加入最愛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