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3年10月3日      作者:彭康德

  唱片只有一種,還分音響的與音樂的?是的,要分,至少在台灣要分,而且早已經分了。音響效果著稱的,歸入音響唱片。耐聽,百聽不厭的(也有音響效果不錯的),謂之音樂唱片。

  翻開音響雜誌,多數刊登的唱片廣告.內容報導偏於音響效果的居多。在台灣,要買西洋古典的音樂CD唱片,越來越困難。這些現象誰之過?是媒體?是業者?是消費者?是政府?都是。業者是罪魁禍首,不是全部的業者,部分而已。首先是(著作權法)(可能是政府與部分業者聯合操盤下的傑作),搞得想把西洋古典音樂CD唱片,當進口(傳教)事業的不得其門而入。其次是想在唱片店上架銷售的,無中文貼標或冷門的很難讓經銷商配合。專業媒體也懶徥盡一些社會責任,引導讀者購買值買值得收藏的好唱片;也許有心想報導,市面上買不到也徒然。消費者嘛,只願意花錢買音響效果好的唱片,好像已經成為唯一的選擇。

  正確的作法是,媒體打頭陣;管他的市面上買得到與否,貼錢報導再說。掐管進口審核的單位閉一雙眼,讓每個Title的古典樂CD在在100張以下的自由進口。唱片店請高抬貴手,讓出一角來陳列這些唱片。消費者買這些唱片,心裡要有準備花較高代價,不要與同牌有中文標籤的比價。這些也許沒有一項能行得通,雖然說了等於白說,白日夢還得做。夢做久了,也許有人(不是我)會站起來登高一呼,廣泛的,普遍的,為台灣的飢渴愛樂人士做起,國外的Door To Door(個人進口)郵購服務,酌收代辦費以餬口。屆時請媒體做點(善事),予以多多配合報導。

  有人說在台灣買到有中文標籤的西洋古典CD,音質比在歐美的要遜。這點我實在不清楚,我也沒有試比較過。台版音質是不是比歐美版遜,好像這個疑惑一直延燒到DVD還不休。媒體不妨徵文讓消費者來澄清,或媒體自己來澄清。
專聽音響唱片不好嗎?比不聽的好。如果不聽音樂唱片,損失的可是您自己想想人生苦短,音樂瀚海是那麼的深廣。真的,能拿能撈多少,還可是全部都屬於您自己的。如果您是執著於音響唱片的,無論如何請試試一兩張比較通俗的西洋古典唱片,如莫札特鋼玲協奏曲第21號,或韋瓦第的四季等。一個禮拜聽一遍,如果聽了四.五次還不喜歡的,請來信罵在下。也許只有音樂唱才能表現,所買的音響是不是物超所值。別罵我在胡說八道,同意在下說詞的不在少數,吾導不孤也!

  音響唱片中沒有好貨?不竟然,當然也有很好貨色。香港有本HiFi音響Review月刊,這本雜誌是我最愛之一,因為每期都有一本專門報導唱的附冊,而且以西洋古典音樂為主。這本雜誌還出一本叫(CD天書)的年刊(沒有每年出),最新的一本是第3期,2002年4月才出版。內容介紹古典樂300張,其他爵士.新世紀.世界音樂.流行器樂.外語流行.中文流行.小提琴及其他試音片等士一項共300片,總共600片。很有參考價值,有興趣的不妨設法去買,一本是港幣50元。

  台灣要編一本唱片年刊實在不容易,沒有業者廠商的配合與贊助,簡直是件不可能的任務。就算勉強編出,市面上買不到推薦的唱片,出了等於白出。香港能台灣不能,實在不能怪罪於媒體。怪業者也有委屈,有抱負有理想的古典樂主管,寶座坐不久就下台或部門被撤銷,我們還能要求什麼?香港的大環境與台灣的不同:如,著作權法沒有管制自由進口的那一條.經常有票價不高的高水準的音樂會.有多處唱片大賣場.外文唱片無須中文標籤.唱片資訊不匱乏等,這些都是我們沒有的。我們有的只是唱片售價比香港便宜;拼價.藍配綠什麼的,認了吧!不然想怎樣?好久沒有到台北西門町與頂好商圈的(淘兒唱片),不知還在否?
 





回上一頁       回音響技術       加入最愛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