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3年10月3日      作者:彭康德

  音響評論的文章,有容易寫的方式,也有難的。不管怎樣,想要達到面面俱到皆大歡喜的地步,是件不可能的事。顧到廠商,失去讀者;顧到讀者,失去廠商;顧到甲廠,得罪乙廠。有時想想,這真不是人幹的事。能在這方面長久屹立,是本事也是時運也!安於現狀不是不好,求變更是進步的原動力。

  音響雜誌沒有音響評論,好像是失去靈魂似的。台灣的讀者能不能接受一本沒有評論音響雜誌,這要看改頭換面的內容而定。以Hi-End音響掛帥的專業雜誌,能不能覺醒於單機評估的迷思,這才是重點。就算辦雜誌者有心,想效法當今世界級的美國權威音響專業雜誌;將評論呈現出主觀與客觀並重,而且也把周邊搭配的器材交代清楚,這還是無法避免(冤獄)的產生。能否獲得讀者對(誤導)的諒解,很值得探討。

  Hi-End音響,由設計者開始到用戶,主觀意識都極為強烈。由(沒有絕對的音響)的這句話可見一斑;專家甲的得意匹配,專家乙聽來不怎樣的比比皆是;經過專家調音的,第三者不以為然而有其他動作的更是家常便飯。在主觀意識下,無尺度無標準。知名的歐美Hi-End音響雜誌,幾十年來的音響評論,每篇都附帶有很具體而且專業自己測試下的數據.曲線圖.三度空間音體圖等的客觀資訊。借科學的客觀結果,來輔助評論者的主觀論點,用心良苦也。評論的(權威性)維持歷久不還衰,不必諱言,這些客觀科學的資訊功不可沒。雖然公認靜態數據等,不能告訴我們聲音的好聽否。但,從這些客觀的資料中,有心人不難發現,好聽或難聽事出必有因。

  或許有人主張,本地的專業雜誌應該學國外。但是,效法人家也必須顧到國情,國外行得通的我們或許無法受用。國人普遍生性多疑,說好的往往還要拿證明來說明。所以,國際權威雜誌的評論,中文翻譯的版本在台灣卻很難權威起來。認清這個事實,改弦易張是必須的。如果報導詳盡而有深度,相信台灣的讀者必能接受一本沒有音響評論的Hi-End音響雜誌。退一步來說,既然多數讀者已睡棄權威式的評論,有必要還是這樣走下去嗎?

  評論是雜誌社的獨腳戲,詳盡的報導則是廠商也參與其中的集體創作。代理商對自己所引進的東西,除外觀外,不會不對內部的結構等也下功夫評估吧。在(開腸破肚)同時,何不以數位相機記錄下所有,值得對外宣揚的(內在美),交與雜誌社整理發表?莫非內在不美,慘不忍賭?圖文並荿下的(音響報導),在沒有主觀意識的音質等描述下,客觀有憑有據的資訊對業者與讀者,受用的程度不會比(權威評論)低。如果果每期的報導篇幅,比目前的評訥增加很多,對擴張市場絕對有正面的作用。至於不同搭配所產生的音質差異等問題,就移交給經銷商去發揮與解決吧。人難免有惰性,部分台灣的進口Hi-End音響業者,惰性實在有夠離譜。音響評論助長了這個惰性,以報導代之可以逼業者自己非用功不可。

  有內容的音響報導,比天馬行空似的音響評論難寫,而且也費事多。對一向以評論為主軸的媒體,想改換跑導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說是(動搖國本),應該不為過。尤其是一直在風調雨順下,想改革實在需要勇氣與膽量。如果主事者有更大的社會責任抱負,實在應該深入探討台灣Hi-End音響市場的可能危機。如果音響報導代替音響評論,對市場有正面的影響。那就應該走出音響評論,為台灣的音響市場光明前途盡一份力吧!

  孤掌難鳴,Hi-End音響業者也要覺醒於評論的依賴,共同來配合改革。如果媒體想與業者闢室共同討論報導與評論等的議題,請業者不要放棄出席發表意見的機會,這可是你們可能展開新契機難得聚會。順便提醒業者,發行量堁增加,廣告效力也會擴大。沒有白吃的午餐,廣告費提升在所難免。如果業者與媒體都不想多事而安於現狀,認為台的Hi-End音響市場,已經有屬於自己的模式無需改革,彼此的配合度一向很好。那麼,就把在下的(雞婆)多言,丟到紙簍吧!





回上一頁       回音響技術       加入最愛文章